2021年7月28日 星期三

哲學之路: 尼采: 上帝之死

since: 2021-07-28 
update: 2021-07-29

參考:
- Miss Eternal: 哲學之路: 韋伯
- Miss Eternal: 哲學之路: 尼采
- Miss Eternal: 哲學之路: 尼采: 悲劇的誕生
- Miss Eternal: 哲學之路: 尼采: 偶像的黃昏
- 紀金慶(@soriano1215)• Instagram 
-

1. 博客來-上帝之死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前言:(紀金慶)

《反基督者》:
在常見的解釋中,可能著重在尼采如何反對基督教文化,這樣解讀不能說錯,但稍稍的丟失解讀尼采的趣味之處。

在歐洲歷史上,從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開始,基督教文化便已經開始逐漸式微。因此,若我們認為相距漫長的三個世紀以後的尼采是最終敲打基督教喪鐘的哲人,恐怕是言過其實,平心而論,在批判基督教的眾多論述中還真不缺這位哲人在思想上的臨門一腳。

因此,也許我們換個角度來閱讀尼采的《反基督者》會更有意思,我們知道尼采早年是對於基督教文化投注相當生命熱情的哲人,然後你在《敵基督者》裡頭也確實會看到許多段落,裡頭意外的發現尼采對於所謂真正的基督精神有自己的一番洞見。

尼采實際所撰寫的則是一部批判基督教文化的著作,然非一部抨擊基督精神的著作。若我們將這個細微的差異掌握住的話,那麼,尼采也許是在回答一個這樣的問題:基督教究竟是如何在漫漫的歷史演變中逐漸失去原本創教精神?也從這個角度看,那麼真正讓基督教式微的關鍵就不只是外部文化風向的轉變,問題還在於自身內部的變質了。

宗教的主題關乎價值信念,而價值信念的探討與批判,則從來不僅只於宗教問題,關於政治、關於人生,我們誰都曾經深深的堅持些什麼,也都曾經歷經過那種原先美好的理想逐漸變質,最終落俗為不堪忍受的現實的經驗。因此,我認為對於《敵基督者》的解讀真不該淪為只是對於基督教的謾罵,也許該用政治哲學或生命哲學的高度來重新解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 摘要
   1. 尼采讚賞基督, 但抨擊基督教文化. 因為基督教文化喪失了基本精神.
       - 耶穌是唯一真正的基督徒, 後面的味道都不對了.
       - 教徒只看到現實, 格局較小.
       - 耶穌的精神: 求仁得仁, 走自己的道路, 就是最好的回報了.

   2. 小標題: 天國只是內心的體驗.(志文重排版: p.111)
       關注內在體驗, 而非外在的世界.  

   3. 天國, 彼岸:
       - 內在精神, 理想者, 靈性昇華.
       - 相對於執著的現實 -> 當下就在彼岸, 天國了.
       - 追求的理念本身, 不需要有現實的回報.
       - 當外面的現實一個一個死亡, 內在的生命才升起.  
       - 真正的生命, 唯有在死亡後才開始.
       - 當外在不再是枷鎖, 才能看到存有. 
       - 基督: 創造價值, 追求個人價值, 不追求主流.

   4. 基督死後: (天才的追捧者, 高度可能配不上)
       - 信徒無法承接上基督精神的高度.
       - 信徒重見證而非體驗, 因而流傳死後復活.
       - 扭曲與改變: 現實中需有因與果, 拉大受眾者, 有德的人, 應該得到幸福, 心裡投射現實.
       - 當人無法創造價值, 只能追求(追隨).

   5. 謙卑, 謙讓: (造成憎恨, 怨憤)
       - 變成彼此互相牽制的方式, 形成教條以及社會的遊戲規則.
       - 彼此互相牽制, 無法追求自己的道路, 觀望別人如何看待自己.
       - 而非感受到崇高, 失去創造偉大價值的社會條件.

   6. 定義善與惡(好與壞)
       - 好: 增強力量感, 有感.
       - 壞: 來自柔弱的東西.
       - 生命應該去追求有感有力量(生命的召喚), 追求內在的自我價值.
       - 強解釋: 不要謙卑, 不要虛弱. (文明的犧牲, 造就一二個天才)

   7. 反對福音書, 福報:
       - 基督教創造了: 審判, 原罪, 救贖的說法, 天國地獄, 靈魂的概念. 靈魂不朽.
       - 預設人是自由的, 有自由意志. (才能為自己負責,賞罰與審判才能成立)

   8. 權力運作的方法:
       - 德福一致(善報與惡報).
       - 人生過得像會計帳.
       - 行善者死後可以到天國(彼岸)去.
      - 康德的說法與基督教文化有某些吻合. (康德預設自由意志、靈魂不死、上帝存在)
      - 20世紀的哲學家: 用來質疑, 思考資本主義社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 備註:
    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