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ce: 2021-08-15
update: 2021-08-18
參考:
1. 現象學四講 - 與點堂
2. PHED遛哲學-現象學系列 - YouTube
3. Miss Eternal: 現象學四講 1: 胡塞爾
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海德格: 詮釋性現象學轉向
A. 開場與關懷
1. 海德格哲學特點:
- 20世紀最重要的歐陸哲學家.
- 成長背景: 神學 + 鄉土草根.
- 相關閱讀: 高達美, 德希達, 傅柯, 沙特.
- 類似東方哲學, 需要用心去感受, 不刻意強調邏輯與嚴謹.
- 教學(能言善道)與寫作(類似老莊哲學).
- 非形上學家, 解構形上學並試圖摧毀之.
2. 形上學(Meta-physics):
- physics: (希臘)一切自然而然的東西.(以至於理所當然)
- Meta: 後設, (古代)基礎, 後退一步的結構條件.(稱之為形而上)
- 看不見摸不著, 但經由推論分析它必然存在, 不然世間的秩序無法成立.
3. 哲學的終結: The End, 目的地, 完成.
- 我們進入了一個哲學終結的時代.
- 哲學的本質: 形上學, 形上學已完成它的時代任務.
- 這個時代之所以不再需要哲學與形上學是因為:
要隱藏起來, 因爲我們進入了更深的形上學裡.
- 表面上是科學在執政, 真正的操控者是形上學.
- 我們每個人根深柢固地認為某些東西才叫做理性(量化與數據化), 其它都叫做主觀.
- 我們活在一個形上學已經完成的時代(數學,量化已經進入到我們日常生活的骨髓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 與胡賽爾的差異
1. 用 "存在" 取代意識流.
- 胡賽爾: 意識流, 能識(Noesis)與所識(Noema).
- 存在沒有 "主體" 或 "意識" 的感覺.
- 存在給出了, 你接受到了, 就覺得那個東西存在了.
- 存在給出了, 你沒有接收到, 就認為那個東西是虛無的.
- 存在給出了一個眼前存在的世界, 同時我是感知這個存在的這個人.
2. 關鍵字:
- 胡賽爾: 意識.
- 海德格: 領會/領悟/理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 解構形上學
1. 現象學: 先將形上學的預設放下來, 不假設形上學是對的, 而直接問你看到了什麼?
2. 哲學是科學之母: 科學並不反對形上學, 亦是形上學的模型,
科學是現在的皇帝, 哲學是太上皇.
3. 過去400年來, 現代世界萎縮成量化的格式, 數學(科學與計算)被認為是世界的客觀本質,
因此用數學化來描述眼前的世界與人我關係, 其餘的被稱為多元尊重與包容.
4. 存在一開始就給出了, 存在已經在此了, 並沒有現象學的現象背後的世界.
(沒有形上學的二層式的世界觀)
5. 存有早就在此了, 依照每個專業的不同, 生命所需的不同, 以及在何種情境下,
特別關注某個重點.
6. 世界早就存在了, 科學家, 建築師, 仲介商, 藝術家, 宗教家,
依照各種不同的角度(傳統文化, 歷史情境), 有不同看待眼前世界的角度.
7. 1930年, 形上學討論: (進行形上學的思考)
- physics: 在一切自然而然的東西, 以至於理所當然的東西.
- 從只緣身在此山中跳出, 看清楚整個結構, 才發現一切自然而然的東西
是在某個預設條件下才出現.
- 從預設後退一步(後設), 走出來看穿它.
- 一個看穿它的人, 也許可以更動它的前提條件, 更動後再回去看,
也許事情不再是如此了.
8. 只有一個存在, 依照不同角度而異. 在山裡, 橫看成嶺, 側成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 技術詞彙
1. 人(此有): 在這裡的存有. 存有在此.
- Sein: 存有/存在
- Da: Here,There
- Dasein: 此在 / 此有
2. 視域:
- 視域/地平線: Da / Horizon
- 我是一個視角, 我關注什麼, 就像是水經由不同的水龍頭而成形.
- 依照不同的生命情懷, 存有就展現了不一樣的東西.
- 存有經由我這個通道開顯出來.
- 流變不拘的存在之流, 經過我們, 依照我們不同的心靈, 折射出不同的角度.
3. 框架:
- 看待世界的框架, 會導致什麼東西等同不存在(視而不見), 什麼東西是必然存在的.
4. 在世存有 / 存有在世: Being-in-the-world
- 人: 在此的存在. "此"為一個視域的打開, 在此視域有一個世界展開.
- 存有依照我這個視角, 這個通道而打開一個世界.
- 這個世界通過我這個有色眼鏡, 自然呈現出某種樣貌出來.
- 多元概念: 取消特定看待世界的方式才是唯一的, 本質的世界觀.
- 後現代: 我們有對這個世界各種多元差異的視角, 而且大家必須要平盤,
因為我們在乎的點不一樣.
- 你是什麼樣的人, 就怎麼看待世界; 同理你怎麼看待世界, 就顯示你是什麼樣的人
(背後想事情的框架).
5. given: 被拋/被丟擲的世界
- 你一開始就被丟棄在世界裡, 長成目前的樣子, 以至於這個世界對你而言是
理所當然, 符合各種前題條件.
6. 良知: (所有知的匯聚/真摯的情感)
- 內心有一個聲音在召喚, 目前的生活已經無感, 再這樣下去生命已失去力量.
- 當召喚來的時候, 某個生命的良知, 洞見浮現時, 人必須決斷.
(必須跳到別的地方, 以免持續無感下去)
7. 決斷: (個人生命/歷史 的)
- 跳入深淵, 跳到不同的甲板上, 有不同的追求標準.
- 歷史或個人生命一但跳到下一個階段, 無所謂好壞.
- 不同的生命結界, 不同的視域, 有不同的條件. 而在有不同的條件裡, 有各相稱的真理觀.
8. 調音(a tunement): 情調, 情緒, 情境, 合宜, 合適.
- 整體與局部(全與偏): 存在早就在這裡了, 每個人都是局部的角度.
- 存有向你開顯時, 代表你跟某種情境合在一起了.
- 自己先有感了, 才有辦法領悟到某一種真理.
- 你人生的時間還沒到, 生命不會給出, 也代表你還沒有調到那個地方.
- 時間跟歷史條件還沒有走到那個位置, 存有不會跟你開顯某個面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E. 現象學轉成詮釋學
1. 每一個領會, 所站的角度, 所承受的傳統文化, 特別的專業, 特別的生命需求,
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 都是一種存有的展現.
2. 有條件的對與錯, 應視是否有回應時代的需求, 可以解決文化的難題.
3. 並非所有的思想都要追求精確與精準, 只有數學與科學.
4. 真假對錯還是可以談, 端看在什麼樣的條件下來說對與錯(深刻與膚淺).
5. 詮釋的人是在站在什麼條件下, 說什麼話. 不論對錯真假, 但有好壞深淺.
6. 在人文學科裡, 沒有所謂的精確或必然客觀, 但是有所謂的嚴格.
(基於條件下的判斷, 評論, 批判與評價)
7. 真理是既遮蔽又開顯, 而且是透過大量的遮蔽才開顯.
- 視域/地平線: Da / Horizon
- 透過遮蔽某些東西, 才能夠讓另外的某些東西開顯出來.
- 沒有人是站在上帝的視角一覽無遺, 每個人都帶著有色眼光.
8. 我們的預設框架, 跟大部分的人一樣是由我們活的這個傳統給的,
透過閱讀歷史與經典的東西, 增加不同的觀點才可以跳脫框架.
9. 真正的反思是生命交給你的(經由某一段人生的死亡與結束).
舊的存有死去, 新的存有開始向你招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 詮釋學上的三個結構條件(不同背景, 造成不同的視角; 影響而非決定)
1. 歷史性
- 歷史之所以能夠成為歷史的結構條件.
- 它變成傳統影響了你. 變成看待世界的必然起點, 成為信仰.
- 真正的歷史叫做傳統.
- 假歷史真傳統: 早期民間看戲聽說書得來的知識.
ex: 關公, 在歷史學上來講是假的, 在歷史性來講是真的. (義氣存在的一種象徵)
- 一個對文本或歷史的詮釋如果無法與現在的關懷產生共鳴, 只是淪為空洞的象牙塔.
- 歷史在變動, 生命在變動, 對於經典重讀擔負的責任:
我們現在處於何種文化困境裡, 對於世間的關懷如何請益.
- 海德格所講的康德與尼采是假的, 但是真的哲學.
(不執著於真相是非, 而著重於對生命力的力度展現)
2. 時間性
- 對群體文化生命而言稱為歷史, 對個人生命而言稱為時間.
- 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帶來穩定輸入與輸出的鐘錶時間, 才能穩定的生產.
- 鐘錶時間不是每個人生命真正的時間意識流.
- 我們是向死存有.
- 時間感是從死亡來的, 人終有一死, 因此意識到時間是有限的.
- 在有限的生命裡頭, 不同的生命規劃, 造成不同的時間感.
- 每一段時間都有它的出生與死亡.
3. 語言
- 1950: 走向語言之途 (on the way to the language)
- 語言決定你如何看世界, 以及如何知覺與如何思考.
- 語言會召喚(calling)存有.
- 每次語言的轉換(語詞的改變), 都會帶動新的文化觀, 來看待這個世界.
- 目前是科學的語言而非藝術的語言統治這個世界.
- 科學的語言把流動的生命變成存粹的系統化.
- 文學與藝術的語言可能更符合真實.
- 語言是存有的安宅.(追求語言/詩人的境界)
語言是安置存有的重要容器.
- 語言召喚事物的某個面向, 語言無法完全表述存在自身 .
- 任何一種語言(科學, 社會, 藝術)的描述都是存有在某一種情境條件下的開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G. 藝術與科技
1. 希臘神殿
- 希臘人知道大地, 大地代表生命, 生命本身是不平整的.
- 做為人, 強硬給他意義跟價值, 讓他變成平整化與系統化.
2. 希臘人把東西組織化, 賦予意義價值與方向.
3. 唯有藝術知道她所看到的世界是有限的.
4. 詩人的語言
- 含有另外一種精準, 愛惜語言, 不刻意翻譯, 而恰如其分, 悠然而至.
5. 如果哲學指的是存粹的概念的話, 你只是把這個世界翻譯成概念結構.
6. 語言一如生命是活的; 眼睛, 心靈與語言三者搭配得好, 恰如其分才叫做詩人.
7. 生命哲學:
- 生命都是在結構條件下, 只有走進去以及穿出來, 遇到不同的人, 不同的生命,
學到不同的東西, 才會看到原本沒看到的背後的框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H. 備註
1. 真正的大師不會太精細, 精細是學者的功夫.
2. xx性: 一個東西之所以是一個東西的成立條件.
3. 比較:
- 胡賽爾: 回到事實自身, 希望無成見的面對生命.
- 海德格: 只有一重眼鏡換成另外一重眼鏡, 生命本來就是多元的.
4. 知識論與方法論
- 知識論: 追問客觀知識(真理)成立的條件.
- 方法論: 追問達成客觀知識(真理)需要用什麼方法.
5. 古代的詮釋學是方法論.
- 解釋聖經, 法條,歷史採用一套對的方法, 才會有對的答案.
6. 高達美(詮釋學): 真理與方法
- 主要在攻擊方法論.
7. 反對方法論與知識論:
- 已無客觀的真理.
- 什麼樣的生命, 歷史情境才會讓你跟書本開始共鳴, 相遇.
- 凡事有方法論的地方, 都有一個顯而易見的盲點:
以為透過某種方法, 就可以搞定某種客觀知識.
8. 從方法論轉向本體論:
- 當一個讀者面對一本書(當一個人面對眼前的生命與世界), 就處於詮釋當中.
- 沒有制式的方式可以搞定, 必須先化掉成見,
才可以等到某些深刻的東西的到來與之調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