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5日 星期六

後現代思潮~1

since: 2022-01-15
update: 2022-01-21

參考: 
1. 與點堂 – 現代私塾
2. 紀金慶: 後現代思潮
3.


- Miss Eternal: 咖啡杯中的幽靈:我們與班雅明的距離
- Miss Eternal: 哲學之路: 尼采: 善惡的彼岸(最後一講)
- Miss Eternal: 現象學四講 4: 沙特 (最後一講)
- Miss Eternal: 精神分析理論:從佛洛伊德到榮格~8
- Miss Eternal: 精神分析理論: 從拉岡到齊澤克~8
-


- 麥克魯漢:《理解媒體》筆記(I): 媒介的神話特性
- 麥克魯漢:《理解媒體》筆記(II): 異質性併接與去中心化
- 麥克魯漢:《理解媒體》筆記(III): 內爆
- 麥克魯漢:《理解媒體》筆記(IV): 冷媒介
- 麥克魯漢:《理解媒體》筆記(五): 媒介即訊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從李歐塔的《後現代狀況》到麥克魯漢的《認識媒體(人的延伸)》


- 麥克魯漢的《認識媒體(人的延伸)》(這次)
- 李歐塔的《後現代狀況》(下次)

A. 前導
1. 後-現代性(Post- Modernity)

   - 現代性之後的發展.

   - Meta: 後設
     - : 設定, 前提.
     - 從這個前提, 後退一步去想, 去改造這個前提.
     - 當還沒付諸行動時, 很抽象, 虛無飄渺, 是形而上的.

   - 1964: 麥克魯漢的《認識媒體(人的延伸)》

   - 1979: 李歐塔的《後現代狀況》

   - 過去十年(2012~)你所經歷過的生活, 有後現代的感覺.

   - 歷史課本是統治階級所寫的, 只能告訴你正向的觀點, 而哲學所看到的歷史角度不同.

2. 現代性

    - 現代性之所以是現代性的必要條件, 有了此條件, 現代就成立了.(有別於傳統) 
    - 現代傳統的區別: 宗教信仰 <-> 科學, 科技.

    - 科學: 科學革命: 全量化的宇宙(以區別於信仰), 意義與價值被清除出去了.
      - 同時期: 啟蒙運動(內在的理性之光): 主體(代表主動), 理性, 數學原則.
                     - 開端於文藝復興的晚期: 笛卡爾(數學家)
                     - 萊布尼茲: 以邏輯命題的方式來看待宇宙.

    - 科技: 工業革命, 搭配資本主義的興起.
               - 1920: 福特汽車, 泰勒生產線.
      - 有科學的語言描述人與世界的關係, 不再聽天由命, 反而可以支配外面的自然界.
      - 出於人與人之間的計算, 購買勞動力產生效用, 每個人化為單元.
        - 乍看之下資本家買的是勞動力, 實際上買的是時間(操作/看顧機器).

    - 古代(舊時代, 前現代)解釋世界的格式, 是充滿意義價值的.
    - 當年啟蒙的光明, 變成奇怪的黑暗.
      - 主體性的自由消失, 不具有主動性.
      - 一切都很理性, 但不太人性; 理性變成數學化, 體制化, 就不太理性了.

    - 高度數據化, 即使違背現實也在所不惜, 只要將數據搞出來. ex: GDP 成長
    - 古典的理性是思辨論述, 會討論意義價值; 現代理性被掉包了成計算型的理性.
    - 李歐塔: 以後的高等教育會技職化, 避免培養思考能力.
    - 社會整體的效益變快了, 個人的價值變得微不足道了, 後現代產生翻轉的可能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 麥克魯漢(北美)

1. 1964, 認識媒體

2. 教古典文學(莎士比亞, 希臘史詩, 神話)

3. 廣告與神話的邏輯
    - 神話的形象是個吸附物, 它會凝結真正的歷史社會的期待.
    - 在資訊時代裡, 慢慢你會發現形象會很重要.
      製作一個形象, 以讓人聯想, 並加掛某些東西上去. 
    - 在未來, 取代現代性所重視邏輯數理的是形象, 符號
       (拉岡: 在新時代裡, 社會符號取決了很多東西.)
    - 過去我們理解事物是名稱實物如何搭配;
      今天變成符號本身如何與其他符號串連起來.
    - 媒體時代符號連結是沒有必然關係的.

4. 以 60 年代為分水嶺, 晚期現代性可視為後現代, 注重企業形象.
    - 早期的現代性以生產為主, 晚期的現代性以消費為主,
    - 而考慮到廣告與所代表的社會文化效應就稱為後現代性.
    - 買東西不只是東西本身, 還包含生活的想像.

5. 傳統與後現代的差異

    - 過去(傳統): 線性, 連續的, 因果的, 中心化, 外擴.
    - 後現代
       - 非傳統的線性邏輯(連續,因果)
       - 斷裂, 不連續(沒有邏輯上的必然性), 異質.
       - 網狀, 混成的, 去中心化(沒有大一統的中心點)
       - 內爆: 往內縮投射出意義, ex: 關公神格的出現.
       - 內與外的界線消失了, 內在透過外在夾擊進來.

6. 科技/媒體, 是人的延伸

   - 原本科技是我們的媒介物, 當體制不斷壯大後, 反過來, 我們變成科技的延伸,
     電子時代裡每個人都變成伺服器了.

   - 在科技的大量連結中, 我們隨時準備要上線, 被迫去聆聽收看節目, 並且消費.

   - 面對大量的資訊, 人的中樞神經能接收的刺激是有限的, 因此造成冷感/冷漠/麻痹.
     (ex: 滑手機)


   - 熱媒體
     - 舊時代, 大多是知識滿載的熱媒體, 內在已充滿飽滿的資訊.
       需要放掉自己的參與度, 完全投注於文本裡, 先了解其內在邏輯.

   - 冷媒體
     - 冷感導致了冷媒介/冷媒體, 本身冷, 但可以吸引到很多的想像.
     - 冷媒體, 類似廣告, 賣的是可以讓人投入生活的想像而與商品本身品質無關.

     - 給予的資訊量不夠滿, 資訊不密集, 造成很多灰色空洞的想像.
       讓人想自動去補足, 投入想像, 而有參與感.

     - 最好的冷媒是, 詩再度回來了.
     - fu 與人物的形象, 可以讓人投注大量的情感.(IG 取代了 FB)
     - 時代在往前走, 我們以某種形式回到神話時代.(神話的形象)
     - 小編的重要性在下標題.
     - 最後是某種符號, 而不是實質對應的某個東西.

7. 媒介/媒體即訊息

    - 理解媒介不要從內容去看, 而是從形式去看.
      - 媒介的形式本身(無意識的)成為讓你理解世界的方式.
      - 廣義的媒介是技術, 它串連起我們與世界及他人的關係. ex: 筷子
      - 中國的文字表達注重意境, 不像西方的注重邏輯結構.

    - 網路沒有起點與終點, 也無法封閉, 造成世界不再是系統化與邏輯了,
      而是斷斷續續呈現網絡化. (太邏輯反而沒有生活感)

    - 神話, 符號 .... 佛洛伊德怎麼沒有想到我們是醒著做夢.
      - 我們醒著所關注的東西, 集結著社會的投注在其中, 是冷媒介.
        (自身的內容越少, 就能串接越多的東西)

    - 以前的時代, "" 隸屬於 ""; 而在今天, "" 隸屬於 "".
      - 將從線段中釋放出來.
      - 能夠串起深淺不一的線的是擁有力量.

    - 伺服器/節點: 個體之間應該有差異, 但內在被拋空了, 變成外掛其它東西才決定我的意義.

    - 在這個時代的焦慮:(消融的東西)
      - 講究邏輯與因果的理性(以及普遍性, 同一性)似乎泡湯了.
      - 主體(節點)變成了載體, 相對於環境失去了主動性/能動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 討論
1. 影像文字相比, 影像比較偏向冷媒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 備註
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