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6日 星期三

後現代思潮~2

since: 2022-02-12
update: 2022-02-16

參考: 
1. 與點堂 – 現代私塾
2. 紀金慶: 後現代思潮
3.


- Miss Eternal: 咖啡杯中的幽靈:我們與班雅明的距離
- Miss Eternal: 哲學之路: 尼采: 善惡的彼岸(最後一講)
- Miss Eternal: 現象學四講 4: 沙特 (最後一講)
- Miss Eternal: 精神分析理論:從佛洛伊德到榮格~8
- Miss Eternal: 精神分析理論: 從拉岡到齊澤克~8

- Miss Eternal: 後現代思潮~1
-

-
麥克魯漢:《理解媒體》筆記(I): 媒介的神話特性
- 麥克魯漢:《理解媒體》筆記(II): 異質性併接與去中心化
- 麥克魯漢:《理解媒體》筆記(III): 內爆
- 麥克魯漢:《理解媒體》筆記(IV): 冷媒介
- 麥克魯漢:《理解媒體》筆記(五): 媒介即訊息 


- 李歐塔:《後現代狀況》筆記(I): 一個現代主義者眼中的後現代
- 李歐塔:《後現代狀況》筆記(II): 大敘事的終結
- 李歐塔:《後現代狀況》筆記(III): 一個數據化世界之到來

- 布希亞:《擬象與擬真》(I): 消費時代的生活哲學
- 布希亞:《擬象與擬真》(II): 擬象與擬真
- 布希亞:《象徵交換與死亡》: 歡迎光臨真實沙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李歐塔的《後現代狀況》
- 布希亞:《象徵交換與死亡》


A. 李歐塔: 前導

1. 李歐塔的《後現代狀況》, 1979
    - 現代主義美學, 康德
    - 學者 -> 哲學家

2. 現代主義
    - 從文學開始, 具有強烈風格; 與現代社會, 文明對反著.
    - 又稱前衛主義, 與世間的法律道德分開, 為藝術而藝術, 為文學而文學.
    - 作品中建立了一個脫離現代的價值世界.
    - 像是底片, 代表事物的本質.
    - 塞萬提斯(唐吉軻德), 卡夫卡, 波德萊爾(惡之華),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
      康拉德(黑暗之心), 喬伊斯(尤利西斯), 納博可夫(羅莉塔) ....

3. 康德
    - 現代文化的奠基者.
    - 前現代(宗教, 儒家): 是真理的, 同時也是良善與美好的.
    - 三大批判: 真善美不再合一.
      - : 科學, 知識系統. 科學只講真理不談倫理. 
      - 道德: 倫理學. 道德(應該....)不受因果(實然)影響.
      - : 美學價值. 美學有一個獨立自主的空間.

4. 後現代狀況
    - 現代發展過度後, 局面開始翻轉.
    - 意識到康德的三大批判不夠用了.
      (ex: 恐龍法官與常民的認知差距.)
    - 世界是分裂的, 隔行如隔山, 每個專業前提都不相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 李歐塔: 定義後現代

1. 原本現代性的特徵: 外擴: 局部文化向外擴張(行銷)成全世界的文化.

2. 大敘事的終結
    - 大敘事的終結即為後現代狀態.
    - grand-narrative: 巨大, 華麗(華而不實)的敘事 .
    - 大敘事又稱 meta(元, 形而上, 後設)敘事.
      - 特質: 籠統, universal(普遍), 空洞, 大而不當.

3. 今日無法用單一的理念去駕馭所有的局面.

4. 每個(子)系統有他自己的前題結論.

5. 哲學的終結(1968~ 1979)
    - 古典哲學不再有大視角:
      從社會現實跳出, 站在一個高度上鳥瞰整個人類文化, 提出觀點與論述.

6. 小敘事
    - 各行各業都是一種小敘事. 精微的, 專家的 .
    - 維根斯坦: 不同的專業就是不同的遊戲.
    - 建議進入各種世界裡, 讓感受多重化, 感受力會更加敏銳.

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 布希亞: 前導
1. 原為馬克思主義者.

2. 資本主義
    - 早期(1870~1970)/現代: 工業化, 生產取向, 品質為主.
    - 晚期(1970~)/後現代: 一般生產技術平均化, 消費取向, 品牌(符號)為主.

3. 傳統的符號(前現代邏輯)
    - 由表象(appearance)與背後的本質所建立.
    - 著重於概念需符合真實.
    - ex: 科學理論, 經濟學, 社會學, 政治學, 哲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 布希亞: 論述

1. 擬象(Simulacra)
    - 後現代是符號/擬象的文化, 但不代表品質/真實
    - 具有擬真(Simulation)/仿真的效應.
    - 沒有真實/本質, 甚至也沒有真假的選項.
    - 媒體時代產生的效應.
    - ex: 演醫生的演員來代言保健商品.(形象)
    - 依賴形象符號, 假的比真的還真, 虛擬的文化.
    - 擬象的文化: 一個東西存在的價值端賴符號本身的價值.
    - 一但失去了真實的參照, 我們將進入到一個真假不分的社會.

2. 超真實 Hyper-reality(諷刺性)
    - 已脫離真假, 視當下的情況而為是或否, 有時甚至會掩蓋真實.(轉移重點)
    - ex: 進入迪士尼樂園(讓人覺得其虛幻而美好), 來掩蓋真實生活的虛假.
    - ex: 用人權紀念館來掩飾民主下的威權.
    - ex: 搶奪弱勢者的符號, 讓對方變成惡霸, 以此獲得民眾的支持.
    - ex: 1991, 發表: 波斯灣戰爭從沒有發生過.
            - 不是傳統的戰爭, 而是一個塑造符號形象的戰爭.
            - 電影: 鍋蓋頭.
    - ex: 選戰, 以塑造形象為主.

3. 象徵交換: 真實發生的事情, 都已經不真實, 只是符號品牌.

4. 死亡: 看起來琳瑯滿目一切都在活動, 但早就已經死了. 不會有真實的東西出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E. 討論
1. 現象與表象的差異
    - 現象: 非關真假, 較為中性, 有需要再進一步討論的空間. 
                - 現象學:
                  - 胡賽爾: "數學"是我們(心理)將事物化約成同一性, 然後進行計算.
                  - 現象: 所看到的事物呈現.
                  - 現象殘餘: 去掉先入為主, 而無法能再被懷疑的現象, 代表本質. 
    - 表象: 代表假的, 比較負面, 背後掩蓋著本質.

2. 布希亞論述的缺點: 無真實的參照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 備註
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