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ce: 2022-02-14
update: 2022-02-15
參考:
1. 與點堂 – 現代私塾
2. 與點堂-黃駿【焦慮、孤獨、死亡與自由——當心理學遇上存在主義】
3. 瑪斯洛八大需求理論 - grace127 的網誌 - udn部落格
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心理學的兩大發展——行為主義與精神分析;
作為第三勢力的心理學人本主義之觀點;
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家馬斯洛的存在轉向。
A. 前導
心理學長久以來在行為主義與經驗主義的指導下,將人作為科學觀察的對象以蒐集資料,建立不少心理模型與所謂客觀理論;此外,心理學受到歐洲興起的精神分析之影響,重視性慾作為生活的原始驅力,將行為常歸諸幼年時期需求壓抑等無意識問題之輾轉投射或變型。心理學以上兩大發展目前仍在持續,特別於美歐取得了某些知識或學術上的成果,也以之製作出有效度的心理治療手冊,然而,它們被指出漸漸地遺忘了人的自身。
於是,所謂心理學的第三勢力興起,它以人本主義作為訴求,強調人的自我實現與潛力,重視個人生活中的尊嚴與價值,把每個生命視為正在成長中的有機整體,與前二大心理學發展可謂鼎足而立;約莫此際之後,歐洲既有的廣義存在主義思潮進一步生發,藉由哲學與文學等表現方式,對心理學與治療刺激頗大,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翹楚馬斯洛(Maslow)後來亦呼應並調整步伐,主張心理學當重視存在之問題。於是,焦慮、孤獨、無意義、自由、死亡等等之存在問題,逐步成為歐美諸多心理學與諮商、心理治療之核心探問,存在問題儼然成為心理學的新方向,
甚至具影響力的宗教學家也針對存在問題提出勇氣之觀點。
台灣的心理學與諮商、心理治療方面也有相關的回應。本課程即以此作為學術或論述之背景,選擇弗洛姆、羅洛・梅、法蘭克
、亞隆
、田立克與余德慧等重量級代表作為課程內容,學員們並不需哲學之基礎,亦不必具心理學、諮商等等之知識背景或經歷,只需帶著您對人生命自身之困惑與撫觸,我等一同扣問心理學與存在,而存在唯亦藉此扣問而朗顯自身足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 課程內容
2/13 心理學的兩大發展——行為主義與精神分析;
作為第三勢力的心理學人本主義之觀點;
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家馬斯洛的存在轉向。
2/20 弗洛姆:人為何逃避自由?擁有VS存在之對立;
四種當代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病態人格特質。
2/27 羅洛・梅:反思焦慮的生物學意義、心理學意義與哲學意義。
將焦慮離卻心理病理學之框架,成為社會生活中一般心理現象的概念。
3/06 羅洛・梅:意志的曲折與創造的勇氣;
自由的偽善現象。被譽為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
3/13 法蘭可:納粹集中營中傾聽存在的召喚;
以意義治療繼精神分析大師佛洛伊德與阿德勒之後開創「第三維也納治療學派」。
3/20 亞隆:弗洛伊德式精神動力治療vs存在治療;
四大終級關懷之一——死亡之焦慮。
3/27 亞隆:心理治療與四大終級關懷之二三四——
自由(意志與責任)、孤獨、無意義。
4/03 田立克:啟發或影響羅洛・梅、亞隆、弗洛姆等心理學家的宗教思想家,
以存在的勇氣歸整包含神學在內的西方文明如何探問存在與死滅;
余德慧,台灣存在心理學與存在心理治療之引領者,讓存在對著東方生命
樣態與生命史學繼續提問而開顯自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 心理學在美國的發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 精神分析: 本我, 自我, 超我
決定論(S刺激-R反應) v.s. 自由意志
決定論: 行為主義, 精神分析, 結構主義
自由意志: 人本主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E. 結構主義: 拉岡, 皮亞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 馬斯洛: 需求理論
& 高原(平靜/超自我) v.s. 高峰經驗(尖端/自我實現)
1. 生理的需求 (Physiological Needs):
是與生存有關的需求,例如氧氣、食物以及睡眠。
這些需求在移向更高層次的需求時,必須先被滿足。
2. 安全的需求 (Safety Needs):
必須有安全感。如對居所及防禦自己的能力的需求、
對法律與規範的需求以及讓人安心的規律生活。
3. 社會需求 (social Needs/ 愛與歸屬):包括友誼以及同伴。
人必須知道自己不孤單,可將感覺及需求告訴他人。
有朋友以及有歸屬感是人類基本的渴望之一。
4. 自尊需求 (Esteem Needs):覺得自己有社會地位。
無論在工作場所或是在家中都必須覺得自己有貢獻,
而這樣的成就也為他人所認可。
5. 認知與了解的需求 (Cognitive Needs):
自我實現以及對知識的需求。
6. 美感需求 (Aesthetic Needs):
對美感、形式以及平衡的追求。
ex: 德智體群 + 美
7. 自我實現需求 (Self-actualization Needs):
個人必須不斷成長、解決問題、對生命心存感激。
8. 超自我需求 (Transcendence Needs):
最後階段,能超越自我,而且體驗到最高境界。
能幫助他人完成自我實現。
說明: 1. 死亡有助於將 自我實現需求 提升至 超自我需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G. 馬斯洛的存在轉向
- 從死亡是存在的毀滅開始
- 受歐洲存在主義哲學家影響: 沙特, 海德格, 齊克果
- 沙特: 我們是被拋擲到這個世界; 存在先於本質.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H. 備註
1. 老師 email: felixh@hotmail.com
2.
2022年2月14日 星期一
當心理學遇上存在主義~1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