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31日 星期六

霍夫曼: 我們看到的並不是現實的真相

Donald Hoffman 霍夫曼 - 我們看到的並不是現實的真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ntDRCjMBo

2025.03.03
#現實是幻覺

2025年5月30日 星期五

爬山: 轉晴又出太陽


連續幾天的下雨後
今日轉晴又出太陽
天氣反而不覺得熱

2025.05.30

2025年5月28日 星期三

六祖壇經: 無明

叔本華以佛家和印度教的前提
作為其 "意志哲學" 的前提
引動了尼采的 "超人哲學"
才有了西方以 "人" 為主
而發展出的哲學討論
並且強調人同時具有理性和感性

意識流小說並不是無厘頭的陳述
而是在衝撞理性的範圍
讓理性能夠有更大的面貌和可能
而非單談感性而放棄理性

苦之所以為苦(辛苦)
就在於人有無明(不知道, 不可知)
亦即天生的貪嗔癡意欲

貪:
貪欲, 無可遏止的向外追求, 擷取
似乎永遠無法吃飽
永遠在飢餓中的狀態

嗔:
憤怒, 當貪欲受到挫折
如同人的生物的生存受到威脅
而引起的憤怒

癡:
在不知中的堅持
這也是人從業力到業障
進而到受苦的根本原因

2025.05.26
#六祖壇經

2025年5月25日 星期日

2025年5月23日 星期五

我推的貓貓: 夜裡所見的世界

夜裡所見的世界

2024.03.15
#天使貓貓
#我推的貓貓

六祖壇經: 因緣和合而成

釋迦牟尼提出 "萬法皆是因緣和合而成"

這個世界無永恆, 無本質, 無不變, 無主體,
一切盡在變化之中

這是相對於婆羅門教的徹底否定論
但未走向虛無主義

所以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最後歸向涅槃"
由此提出無常觀與無我觀並且將二者結合為 "空"
靠的乃是一種特殊的智慧(般若智)

"涅槃" 乃是一種清淨的狀態
離苦得樂為小乘
無苦無樂為大乘

* * * * * * * * * * * *

"苦" 生發於有情眾生

"六道" 是指有情眾生所形成的狀態
包括: 天道, 人道, 阿修羅道, 畜生道, 地獄道, 餓鬼道

2025.05.22
#六祖壇經

2025年5月20日 星期二

六祖壇經: 世間法與出世間法

四聖諦:
苦諦和集諦稱為 "世間法"
滅諦和道諦稱為 "出世間法"

二世因果論:
人不被限定在世間法
透過覺
得到出世間法
最後達到涅槃寂靜
使人可以離苦得樂

2025.05.20
#六祖壇經

2025年5月18日 星期日

2025年5月16日 星期五

六祖壇經: 靈魂說

佛教為了人的覺醒
有條件地接受了靈魂說
但是主張不要用絕對的方式去定義靈魂
應該保持認知上的靈活性(空性)

並主張人可以脫開大業力
使得人生可以分爲二節(世間和出世間)

2025.05.15
#六祖壇經

2025年5月11日 星期日

征服之歌: 較細緻的畫面

將像素風格的截圖
轉成較細緻的畫面

以後如果運算能力夠強
就可發展成即時的模組

2025.05.11
#SongsOfConquest
#征服之歌

我推的貓貓: 城市探險家

城市探險家

2024.03.14
#天使貓貓
#我推的貓貓

2025年5月10日 星期六

2025年5月9日 星期五

六祖壇經: 業力(Karma)


業力(Karma) 是一種積習的力量

佛教既然主張無我
那是什麼在輪迴呢
是業力

現實世界裡的行爲
構成一種生命形態
甚至成爲個人命運

如果沒有自覺性的話
將在積習中完成一生

2025.05.08
#六祖壇經

2025年5月6日 星期二

六祖壇經: 因果的依存關係

西方的近代哲學是建立在
"實實在在的我" 的概念上

而 "我" 的概念來自於
早期西方哲學認為
宇宙萬物有其本質

其前提來自於印度原始哲學(婆羅門教)的
梵我合一(萬物有靈論)

然而西方今日的哲學卡住了
再也沒有新的哲學產生
只停留在存在哲學

而存在哲學仍舊停留在
如何讓 "概念性的我" 與 "具體存在的我" 搭起線來

* * * * * * * * * * *

佛教的無我論
不論大小我皆不是真實的存在

因果的依存關係:
有此即有彼
無此即無彼
此生彼即生
此滅彼即滅

2025.05.02
#六祖壇經

2025年5月2日 星期五

我推的貓貓: 蛟龍般的身手

蛟龍般的身手

2024.02.27
#天使貓貓
#我推的貓貓

金剛經: 何以無分別

人在不知不覺間做各種分別與切割
而到最後是讓自己在無明中迷失了

從宇宙到萬物到人
皆為因緣和合而成
無實體性存在

一切看起來栩栩如生的世界
是因某個因, 某個緣而形成
其實都是一種假合(暫時的合成)

滅度
滅除一切因無明而來的煩惱
渡到清淨的彼岸

佛所度
無任何實體被度
除了佛性

空性最基本的意思
無本質性, 無永恆性, 無實體性
一切都因緣和合而成
此之謂空性

大乘佛學從覺性入手
這個覺性就是無分別
何以無分別
因為因緣和合
一切皆空

* * * * * * * * * * * *

菩薩
已經有空性覺醒者

有行跡, 可分辨, 可分別, 有特質的狀態
此之為相

2025.03.21
#金剛經
#辛意雲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