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一個基本的宇宙結構以須彌山為地理與精神中心
是人的生存結構稱為十方
東南西北, 上下, 東北, 東南, 西北, 西南
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屬於感官
即使是意(識)的部分它還是一種有限的思維認知
在佛學來看
西方哲學就是意(識)的結果
* * * * * * * * * * * *
思量: 屬於末那識跟阿賴耶識
末那識: 總記憶庫, 像是雲端
將前面的六識所有的一切全部總集在末那識裡
而形成人的思量
阿賴耶識: 轉識成智的機轉關鍵
超然的總集結, 然後做出大歸納法
分析出某一種數據, 並據此而走向一個嶄新的分類性
對一切經驗性有超越的整體掌握
透過修行而能夠轉識成智(無上智)
大乘的無上智
其實是類似讓我們超越自身的經驗限制
而做整體的超然俯瞰
2025.08.13
#金剛經
實相般若
從空性來看
不執著於有
也不執著於無
依實相般若的布施
才是真布施
亦稱為平等布施(無分別布施)
如此才能離生死輪迴得大快樂
歷萬劫而不壞
* * * * * * * * * * * *
佛家常常會說得很嚴重, 很困難
但又常常有方便的巧門
但是所謂的方便
必須是在般若無上智的大道上
才有所謂的方便
不然就是邪見
有個簡單的法門就是無罣礙
不掛慮, 做完就算了, 就過去了
2025.08.13
#金剛經
我們的眼睛只能看前面
無法到後面看自己的背
掛一漏萬
因為在有 "我" 的前提下
無可確定所行者是善還是惡
在整個大宇宙的業力因果中
什麼時候種下了什麼業
有時候自己也都不清楚
任何人世間的福報都有限
都在生死輪迴之中
大乘佛學所追求的是無上智(般若實相)
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無上智
才是最大的福德和福報
也才是慧業的開展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 無上
三藐三菩提: 正等正覺
2025.08.13
#金剛經
大乘佛教
特別是金剛經所提出的
就是要開展人的一個嶄新的大智慧
除了面對人生
更面對一個無限的宇宙
如此才能夠調整
我們在現實世界裡的一種狀態
如此才有六度波羅蜜的可能性
* * * * * * * * * * * *
因求福報而布施
這種福報都有限
任何有功德迴向之福報
皆為有限之福報
人生有功德的福報
最大莫過於天人福報
期限一但到了
就即刻進入輪迴
再次生死
所謂的六道輪迴
從哲學的抽象性來看
就是生命有負擔
而不是享有真正的生命
2025.08.11
#金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