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5日 星期日

深度閱讀李歐塔: 為什麼哲學思考~01

since: 2023-02-04
update: 2023-02-15

參考: 
1. 深度閱讀李歐塔《為什麼哲學思考》 | ACCUPASS 活動通
2. 書蟲時代人文深度閱讀讀書會
3. 書蟲時代 | Facebook
4. 30 Years After Les Immatériaux: Art, Science and Theory - 三民網路書店
5.
李歐塔談「非物質」藝術展覽
6. 非物質 - 一個關於「物質-書寫」的展覽
7.


- Miss Eternal: 咖啡杯中的幽靈:我們與班雅明的距離
- Miss Eternal: 哲學之路: 尼采: 善惡的彼岸(最後一講)
- Miss Eternal: 現象學四講 4: 沙特 (最後一講)
- Miss Eternal: 精神分析理論:從佛洛伊德到榮格~8
- Miss Eternal: 精神分析理論: 從拉岡到齊澤克~8
- Miss Eternal: 當心理學遇上存在主義~8
- Miss Eternal: 後現代思潮~10
- Miss Eternal: 社會理論: 古典至當代~8

- Miss Eternal: 拉岡精神分析理論與實務~1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週|哲學慾望所為何物?李歐塔 VS. 拉岡與德勒茲

A. 記錄
1. 重新詮釋佛洛伊德式缺失:
- 有一些不在當下的力量, 會在我們現在的情況凸顯出來, 無法被壓抑或消化.

2. 慾望就是一種 "不在" 與 "現前/當下" 交織同時又區分開來的力量.

3. 慾望精神分析的脈絡上, 你在抗拒的同時也代表你被它吸引, 或者在某個程度上,
    你不想承認你被它吸引, 進而採取罪惡感式的抗拒.
    (一套禁忌的規則, 也教會你去幻想那個世界)

4. 〈總路線(獻給德勒茲)〉(The General Line (for Gilles Deleuze), 1990)
- Humanity is only human when all individuals have this “country without man” for themselves, this no man’s land.
人性只有在所有的人都可以保有 "無人的領域", 人性才能存在.
(好好的在第二人生與自己相處後, 才能更好的回返到現實的人生裡, 面對人性與人文)

- The right to this no man’s land is the most important human right.
擁有這片無人區
(沈默的空間/讓出一個空間)的權利是最重要的人權。

5. 任何的話題都要求每個人採取支持或反對的立場(政治正確的表態), 是一個危險的舉動.
沒有預留一個情感與愛慾的空間, 好好的去沉思與感受我們究竟要什麼.(以及所欠缺之物)

6. 藝術政治是二十世紀以來二股最大的慾望方式.
- 提供慾望滿足的方式.
- 只有藝術是誠實的, 政治是欺騙的行為(引誘我們一直去慾望它).
- 慾望是沒有盡頭的, 但可以在藝術裡訴說慾望的挫敗經驗(總是在慾望錯的事),
  反省之後, 重新去組織一個真正不斷能使我們去慾望與沈思的空間, 應該合理的規劃
  在哪個世界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 心得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 補充
1. 今天課程討論到公民社會中的隱私權與李歐塔想談的無人之境或沒有人的國度差別在哪。這裡提供一份英文文章,是李歐塔在討論喬治·歐威爾的著名反烏托邦小說《1984》。

大致上來說,即使故事最後極權主義老大哥使男主Winston全身心地臣服,他仍然保有反抗空間。因為沒有人也沒有統治系統可以完全征服一個人的童年,但不在場的童年,卻隨時可能浮現在身處極權制度之中的人的任何時刻。那份與童年的情感關聯使任何抵抗行動與自己對話交流的情感空間緊密連結一塊。

也就是說,即使是活在《1984》那樣毫無隱私空間的世界,我們也被制度支配以為自已已經不需要任何私人空間,但童年的力量隨時會將你打入一個沒有其他人進得來的私密時刻而與外部隔離開來。

換言之,我們需要隱私與私人生活,不是因為那是生活必須的空間,而是童年的力量呼喚人們努力以公民權利的設立去為它爭取更多交流可能。

這部分我們會在第五週李歐塔與德希達對話時更仔細去談。但這篇文章因為需要有《1984》作為背景,所以課程不會再提。提供給大家參考。(Lyotard on 1984.pdf - Google 雲端硬碟)

2. 李歐塔談「非物質」藝術展覽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 備註
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