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date: 2020.02.19
reference:
1. 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 - 三民網路書店
2. Being and Time: Martin Heidegger, John Macquarrie, Edward S. Robinson
3. Being and Time: A Revised Edition of the Stambaugh Translation
4. 海德格(三版)
5. 存在與時間
6. 海德格與《存在與時間》
7. 海德格與胡塞爾現象學(二版)
8. Miss Eternal: 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 (上)
9. Miss Eternal: 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 (中)
1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摘錄(續)
274. 良知: 讓我們能從 "人人" 的支配中超拔出來, 恢復自己的本真存在, 讓沈淪中的 "人人
自我"(they-self) 能體證到本真自我的可能性.
275. 良知似乎來自我們存有之深處, 觸動我們, 促使我們體證自己的存有.
276. 良知的言談方式是一個呼喚, 呼喚一方面呼籲(appeal)此有回到自己的存有去, 另方面
喚出(summon)它的存有. 當它的存有顯示出來, 此有理解它是有限的或"有缺陷"的存有,
稱之為 "欠咎存有"(Being-guilty).
277. 良知的呼喚之所說(what the appeal makes): 良知對此有說出, 它正沈淪於 "人人" 的誘惑
中, 接受它的指導而追逐世界中之物.
278. 良知的呼喚之所往(to what): 往自己的自我去. 往自己的可能性存有去, 亦即自己的本真
存在去. 往自己的在世存有去, 再度理解它與世界的統一性, 由此繼續存在下去.
279. 良知以沈默的方式與此有言談, 迫使此有默識它的所說和所往, 也使此有陷於沈默中,
不再與別人閒聊, 避免再度沈淪. 它是一種觸動,迫使此有回到自己的存有去.
280. 當人沈淪在 "人人" 的指導下, 他無須承擔自己的存在, 只要按照 "人人" 的指導, 就可以
安全地存在下去. 所以, 他似乎受到家裡的保護, 而有一種平和的, 在家裡的感受(canny).
一旦他再承擔自己的存在, 他便發現他在完全陌生的世界中, 因此升起一種無家(uncanny)
的感受, 產生怖慄.
281. 本真自我是良知的呼喚者, 因為只有它, 才會呼喚我們回到自己的本真自我去.
282. 欠咎存有(Being-guilty): 此有的存有是欠缺的, 並且, 這要歸咎於此有自己的存有, 因為
它的欠缺是它的事實性.
283. 此有的存有是會犯錯的, 因而才會有良知的呼喚. 人原初上是欠咎存有.
284. 欠咎的原初意義是指此有的存有具有 "不"(not) 的性格.
285. 從存在的進路下, 此有的 "不" 是指, 在此有的存在中, 它總是理解它的存有具有很多
"不能", "無能為力", "無可奈何" , "不得不如此" 等. 這些都是此有的欠咎.
286. 正由於此有的存有是欠咎的 ---- 有這許多的 "不", 因此它才會在關切世界中之物和關懷
別人時, 產生種種欠缺或虧欠.
287. 此有在它的 "事實性" 中, "不" 能不接受它的限制, 以之為設計, 投出它的可能性.
288. 當此有往前投出開顯自己時(存在性), 它理解自己只能選擇一個可能性, 而得忍受自己
"不" 曾選擇別的, 和 "無法" 得到它們.
289. 在此有的存在中, 它要往前到達世界中之物, 因而造成它的沈淪, 遺忘自己的存有(沈淪性)
, 使它 "不能" 成為本真的自己.
290. 此有的存有是 "要擁有良知"(wanting to have a conscience): 此有的存有總是選擇要成為
自己 ---- 即使這個選擇是多麼隱晦, 而且又往往被 "人人" 所遮蔽.
291. 當此有選擇了一個物件, 它的存有也不能將它據為己有, 因為它的存有 ---- 關念 ---- 不能
占據手前性的東西, 而是指此有的開顯性更清楚開顯此物而已.
292. 決斷(resoluteness): 在此有 "要擁有良知" 時, 它要深入開顯由良知開顯出來的整個現象:
預備怖慄, 在沈默中設計自己的存有是自己的可能性, 且由此投出的
開顯性. (人的存有具有向良知的持續和堅持的開放性)
293. 本真存在是指人在他的存在中, 一方面抗拒由 "人人" 而來的 支配, 另方面回到自己的存
在中, 開顯他的存在是屬於自己的, 而且由此存在下去, 繼續深入開顯自己, 他關切之物及
他關懷的別人.
294. 決斷是此有的原初開顯性, 亦可說決斷是此有的存在真理, 它是此有的存在的原初意義
---- 它能真正說明此有的存在意義. 存在的意義不是指此有能有各種行為, 而是指它的
開顯性.
295. 處境(Situation): 在決斷的開顯性中, 此有的世界, 亦即本真存在的世界.
296. 一般場所(general situation): 日常生活的世界, 亦即非本真存在的世界.
297. 只有在處境中, 此有才能擺脫 "人人" 的解釋, 發現新的意義. 真正的意外是在決斷的存在
中開顯出來的新意義. (此有必在處境中, 因此此有是在世存有)
298. 一物的意義是指它的可理解性, 而一物的可理解性是指, 讓人得以理解此物之所以是此物
的基礎.
299. 此有的存有 ---- 關念 ---- 之意義是時間性(temporalit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摘錄(續)
300. 決斷就是參與的決斷(anticipatory resoluteness): 決斷總開顯此有的死亡或死著, 而開顯
死著的方式是參與, 因此決斷本身就是參與的. 參與的決斷是此有能實際體證自己存有
的根據.
301. 參與在死亡中讓此有原初理解它的整體, 而決斷讓此有理解它的欠咎, 因此參與的決斷讓
此有開顯它的存有雖是整體, 但卻是有所欠咎的整體.
302. 決斷的開顯就是確定(開顯真理, 它是確定者也是被確定者). 決斷早已理解自己的存有是
在世存有, 在處境中的, 是自己的可能性, 死著的, 欠咎的和沈淪的等等, 由此設計而投出,
才得以開顯它的處境. 決斷的確定僅是確定它早已開顯的東西, 將已有的東西再次拿回來
(taking it back), 又稱為 "重現"(repeating).
303. 哲學是從此有出發, 再返回此有去. 從此有隱晦的理解出發, 返回對它的隱晦的理解, 將它
清楚重現出來, 再次確定它.
304. 此有在決斷中也確定自己是反決斷(irresoluteness), 因為決斷本真開顯此有的存有, 它當
然開顯自己的沈淪性, 而沈淪性會遮蔽決斷的開顯性, 故此有本身也是反決斷的.
305. 此有的開顯性在不斷地投出和循環裡, 此有更具體和豐富開顯了事物的內容.
306. 此有不是實體, 不是單一的, 不是心理學的人格, 也不是主體性, 此有的本性是存在.
307. 根據關念的沈淪性, 人逃避自己的存在, 沈淪到世界中之物去, 因此即使對自己, 也視之
為世界中之物.
308. 此有的本真自我, 不是指在此有之內, 具有 "一個" 真正的自我, 而是指它當時的存在方式
能堅持或確定它的存在是屬於自己的.
309. 此有的非本真自我, 不是指它對自我擁有一個幻覺, 而是指它當時的存在方式遺忘或逃避
了自己的存有.
310. 當此有追逐世界中之物時, 將自己分散在各種無盡的追逐中, 不斷地追逐就是不斷地分裂
自己. 統一的自我其實就在當下的存在性中, 只要聽從良知的呼喚所指示的方向, 回到參
與的決斷中, 便可以在當下的開顯裡, 證實自我的統一性(開悟?).
311. 此有不是手前存有, 因此它不在時間流中. 此有的時間性, 不是指在此有外的時間流, 而是
在參與的決斷中顯示出來的時間性.
312. 參與的決斷之所以可能, 奠基在時間性, 因此時間性是關念的存有學意義. 時間的觀點比
存在的觀點更為原初.
313. 參與的決斷: 在此有往前走(將來)而參與在自己的死亡可能性上時, 它開顯了自己的存有
整體, 而且堅持而決斷地繼續往前走.
314. 此有之所以能往前走, 是由於它的存有不僅停留在現在中, 而是到了 "將來" 去.
315. 此有的將來是指: 它的存有(即"延續下去") 總是 "將要前來".
316. 從時間的觀點而言, 此有的存有雖然是將來的, 但它也是它的 "曾經" (its been) 或
"曾經是". 對於此有, 它的 "過去" 沒有過去, 也沒有消失, 而是 "曾經".
317. 此有的存有能伸展到它的 "曾經", 它的開顯性能擴及它已經擁有的.
318. 此有的存有奠基在時間性上, 時間性不僅是 "將要前來", 也是已回到 "曾經" 去.
319. 在此有的時間性中, "曾經" 之所以能呈現, 是由於將來. 由於人要往著將來作出抉擇, 這個
抉擇帶領他回到過去, 把過去遺留下來給他的種種東西, 呈現出來.
320. 此有的現在不是指它正在時間流中的一點. 此有不在任何時間點上, 它的現在是正在
"現之為在" (making present) ---- 呈現它的處境爲在. 它開顯當時的處境, 否則它不可能
有世界.
321. 時間性: (時間的原初意義) 從 "將要前來" 回到 "曾經" 而又同時 "現之為在" 的統一現象.
322. 存在性的意義奠基於此有的 "將來" (將要前來). 它的將來讓它開顯自己的存有.
323. 事實性的意義奠基在此有的 "曾經". 此有早已曾經擁有事實性, 而且它曾經擁有的事實性
是不會成為過去而消失的.
324. 沈淪性的意義奠基於此有的 "現在" (現之為在). 此有能呈現事物為在, 故它才能停靠在
它們之上.
325. 瞬間(moment of vision): 決斷中的現在. 在決斷中, 此有當然也會將它的處境 "現之為在",
但它主要是關心自己的存有, 只 "瞬間" 地開顯它的處境, 不停靠在其中的存有者上, 且
繼續往前超出自己和完成自己的目的.
326. 時間性要時間化自己: 它總是 "將要前來", 回到 "曾經", 當下把世界 "現之為在".
- 此有的將來已經到了 "曾經", 也在現在中. (在本真的時間性中, 它的基本現象是將來)
- 此有的 "曾經" 已經往前限制它的將來, 也是在現在中.
- 由於此有 "將要前來", 而且曾經在世界中, 它才能現出它的周遭世界.
327. 互為超出的統一性(ecstatical unity): 此有的將來, "曾經" 和現在, 不是各自獨立的時態,
而是各自超出其自己(超出性時態 ecstase), 但又構成統一的整體.
328. 一般時間概念的根源: 當此有運用自己進行工作時, 它總是將自己的觀念用在它的工作上,
讓它所遭逢的一切, 都在這些觀念的影響下. 然而, 此有的存有是時間性, 故而它將時間用
在工作上. 由於此有運用自己的時間和用去時間, 因此它才會計算時間, 於是它發現世界
中之物是在時間中.
329. 世界中之物之所以在時間中, 不是由於先有客觀的時間流, 然後事物被放在其中. 是由於
此有, 世界中之物才在時間中.
330. 在時間中(within-time-ness), 不是指此有, 而是指世界中之物. 此有的存有的存有學意義
是時間性, 故它不在時間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摘錄(續)
331. 理解之所以可能, 基本上奠基於此有的將來. 理解的結構是設計而投出, 從它能投出自己
而言, 那是由於此有的時間性不僅自限於當下的現在, 而是超出到將來去.
332. 參與(anticipation): 此有的本真將來. 當此有時間化自己的將來時, 採用了 "參與的決斷"
的方式, 往前走在自己的可能性上, 本真開顯自己的存有, 理解它的將來是 "將要前來".
因為唯有在參與中往前走, 此有才能本真理解它的時間性.
333. 等待(awaiting): 此有的非本真將來, 造成非本真的理解和非本真的時間性. 當此有時間化
自己的將來時, 採用了 "沈淪到世界中" 的方式, 關切世界中之物, 理解世界中之物, 此有
在它的 "將要前來" 中面對著世界中之物. 此有的開顯性向著存有者, 而不是向著自己的
可能性, 它都只看到存有者, 遺忘自己的存有. 由於它開顯的都是存有者, 所以它才可以期
待事物的來臨, 讓它們在時間中.
334. 此有在等待時, 由於此有的非本真現在是 "現之為在", 此有似乎完全投身於事物中, 緊靠
和追蹤它們, 遺忘了要開顯自己的存有, 而聚焦在呈現世界中之物.
335. 此有在參與的決斷中, 它當下雖然開顯周遭世界, 但它不是為了世界中之物, 而是為了自
己, 因此世界與此有互相密切關連, 這樣的世界稱為 "處境".
336. 瞬間(moment of vision): 時間性的重點是在將來, 不是現在. 現在似乎是從將來而來, 但又
回到將來去的一個必須但短暫的過程.
337. 重現(repetition): 時間性在本真時間化自己時, 總是把 "曾經" 擁有的事實性, 重新呈現出
來, 讓此有本真地開顯它(指 "曾經").
338. 遺忘(having forgotten): 對於此有 "曾經是" 或 "曾經" 擁有的存有, 它變得遺忘了. 此有
遺忘(積極逃避的存在方式)或逃避了自己的存有, 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沈淪到世界去, 成為
非本真存在.
339. 人能有心理學的忘記或記憶, 是由於他的時間性是 "曾經", 這是說, 由於他本性上能夠回
去開顯 "曾經" 有過的一切, 他才會發現現在 "無法想起來", 又或他發現現在已經回到以前
曾有的經驗裡, 因此記憶起來.
340. 原初的時間化方式: 時間性在本真時間化自己時, 其 "將來" 是 "參與", 且 "重現" 其 "曾經",
在 "瞬間" 中遭逢它的 "處境".
341. 時間化的引出模式(逃避原初的方式): 非本真的時間性, 其 "將來" 是 "等待", "遺忘" 其
"曾經", 把周遭世界 "現之為在".
342. 此有 "曾經" 得到的東西不會消失, 而是可以讓它回去 "重現" 的. 此有的感受奠基於時間
性中的 "曾經".
343. "驚慌" 和 "怖慄" 都是奠基於時間性的 "曾經".
- "驚慌": 來自世界中具威脅性的存有者, 而當此有回到它的 "曾經" 時, 卻是驚惶失措
, 遺忘了它, 也因為錯亂而對它的將來和現在一無所知.
- "怖慄: 來自它要參與決斷中, 因而要求重現它的 "曾經", 更準備緊緊把持自己的將來而
開顯它的處境.
344. 此有之所以能夠沈淪到世界中, 追逐其中的事物, 主要是因為它的時間性的現在是
"現之為在".
345. "好奇" 最能表示沈淪的時間性, 其基本性格是: 去看事物, 但僅是為了要看.
346. "好奇" 將自己分散在無止境的 "現之為在" 裡, 沈迷在無止境的分散中, 完全僅是為了呈現
而呈現, 無法自拔. 它既到過一切地方, 也沒有到過任何地方(因為它對每個地方實際上都
一無所知), 而成為居無定所了.
347. "好奇"的時間性集中在 "現之為在", 將來反而跟隨它. 好奇越是沈迷於現在, 則越是分散在
世界中之物. 它再難以回到原來就是如此的自己 ---- 亦即自己的 "曾經" ---- 去. 這是由於
它遺忘了自己的 "曾經", 才沈迷到現在. 所以好奇的時間性的 "曾經" 是遺忘.
348. 從時間性而言, 言談沒有特定的時態. 然而, 由於它主要是以語言說出自己, 而它是要說出
在世界中之物, 故而 "現之為在" 是它的特殊性格.
349. 語言文法的時態是由於此有的時間性. 此有的時間性統一了將來, 曾經和現在. 此有在這
個時間的統一體中說出語言, 因此, 它關切之物才在時間中, 而語言才有各種時態.
350. 從時間性的觀點而言, 此有的不同存在方式, 只是時間性以不同的模式時間化自己而已.
351. 環視的關切(circumspective concern): 此有在環視的指導下, 關切世界中之物. 它使用
其中的用具, 以得到它要求的目的物.
352. 認知的關切(theoretical concern): 此有的知識性關切, 例如: 建立各種科學理論去理解
世界中之物.
353. 由於世界讓事物成為世界中之物, 因此世界是超越的.
354. 環視總是早已保留(retain)(時間性中的曾經) 了關於世界的用具整體, 此有才能有熟悉的
周遭世界.
355. 此有在環視的時間性中, 其將來是 "保留的等待" 其目的物, 並相應著它的目的, 當下呈現
周遭世界, 它的現在是將世界中之物 "現之為在".
356. 認知的關切讓此有認識世界中之物, 獲得科學或理論的知識. 科學是此有的認知的或理
論的存在方式.
357. "考量"(deliberation): 在考量時, 環視根據 "如果 --- 則" 的圖式(scheme), 例如, "如果要
得到某物, 則要藉助某些用具", 在這個圖式下, 環視才能把當時的周遭世界拉近, 圍繞著
此有. 因此環視之所以能理解它的周遭世界, 是由於它是考量的. 從時間性而言, 這是環視
的現在 ---- "現之為在".
358. 數學物理學之所以能成立, 是由於在理解自然時, 在數學物理學的基本預設的方式下,
設計而投出. 那就是在科學的存在方式去研究它們.
359. 構成科學 "存在概念" 的項目: 根據研究對象的存有, 整理出它的基本意義, 方法論的輪廓,
思考的進路, 它的知識之正確性, 真理的條件和說明的方式等.
360. 課題化(thematizing): 根據研究對象的存有, 建構科學的存在概念中的各個項目.
361. 課題化把事物客觀化, 從課題化將事物呈現為對象而言, 它也是 "現之為在" 的方式 ----
它現出了科學研究中所等待的對象.
362. 孔恩(Thomas Kuhn) 認為, 不同的自然科學研究是由於預設不同的典範(paradigm). 基於
典範中的概念, 建構自然科學對象. (典範中的概念是自然科學對象的存有學結構)
363. 科學家預設了典範, 投出到事物上, 讓事物成為科學對象, 進而得到它的科學知識.
364. 先課題化科學對象的存有學結構, 以之為設計, 投出到事物中, 才能得到它的科學理論
知識.
365. 理解任何事物, 不能先預設它是獨立的, 因為這已誤解了它的存有; 而是必須先將它與
此有的存在相關聯, 因為事物是世界中之物, 而世界是由此有的存在開顯出來的.
366. 由於此有總是理解各種不同事物的存有, 且以之為設計, 投出到事物上, 在此有不同的
理解中, 就有各種不同的存在方式. 反過來說, 在此有不同的存在方式中, 就有各種不同
的理解.
367. 世界之所以是超越的, 是由於世界是此有的存有結構, 而因為此有是超越的, 所以世界
也是超越的. 此有帶著自己的超越性(世界)投出到存有者去, 成為在世存有, 與世界統一.
368. 在時間化時, 時間性有它的視域(horizon). 各時態都會在某一方向(視域圖式 horizontal
schema) 往外看, 且看到一個領域.
- 此有的往前 "將要前來" 的視域圖式: 在本真的時間性中, 是: "為了自己"; 在非本真
的時間性中, 是: "要逃避自己".
- 此有感受它的 "曾經" 時的視域圖式: 在本真的時間性中, 是: "面對事實性"; 在非本真
的時間性中, 是: "面對它而逃避".
- 在非本真的現在裡, 此有將它的周遭世界 "現之為在", 其視域圖式是: "存有者的用途"
---- 即用具的 "為了 .....".
369. 由於時間性是互為超出而統一的, 因此各時態的視域圖式也是超出而統一的.
370. 世界的現象: 此有把各存有者在其用途中, 互相指向地關連起來, 構成指向性關係整體.
這個指向性關係整體和它與此有的關係是 ---- 為了滿足此有的.
371. 此有的時間性開顯世界, 再由它的時間化而開顯出實際的周遭世界, 因此, 若沒有此有,
則沒有世界, 也沒有周遭世界和世界中的存有者.
372. 此有在任何存在方式上遭逢世界中之物, 此有早已預設了世界. 世界根基於時間性, 且由
時間性的時間化, 此有才得以開顯其他存有者, 故世界是超越的.
373. 世界不是客觀的, 因為它先於客觀. 這是說, 客觀事物之所以可能, 先要預設世界; 沒有世
界, 則無法開顯存有者, 更無法開顯客觀事物.
374. 如果基於時間性上的此有是 "主體", 則世界當然是主觀的. 但這個主觀的世界卻是超越的,
且比客觀事物更為客觀 ---- 它是客觀事物的基礎.
375. 時間性在其視域圖式中時間化自己, 開顯周遭世界時, 此有同時刪除世界中之物的距離
(除距), 給予方向(方向性), 則它就可以開闢空間了.
376. 此有的日常性: "每天" 都幾乎是相同的存在方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摘錄(續)
377. 此有不是生於母親, 它生於它開顯自己在這裡, 或它得到它的 "此" (there). 它在感受中
開顯它在這裡, 而這裡是指它的事實性.
378. 當此有開顯它的事實性, 它回到它的 "生". 當此有開顯一端的事實性, 以及另一端的死亡
時, 它就開顯了它的整體.
379. 人的存有不是在時間中的全部片刻經驗的總和; 人的本性是存在, 它的存在不需別的東西
, 只需要自己, 就足以伸展自己了. 就在它的伸展中, 它同時把自己關連起來.
380. 人是帶著他的生繼續存在, 且在他的繼續存在中, 他同時是死著.
381. 歷史化(historizing): 人的存在就是在他的兩端(生與死)中的不斷伸展.
382. 歷史性(historicality): 人的存有的存有學意義是時間性, 由時間性說明人的歷史化時, 所
指出人在哪些結構上歷史化, 這些結構稱為 "歷史性".
383. 人的存在是在生與死之間伸展, 所以, 存在就是歷史化.
384. 由於人能歷史化, 因此他發現歷史物, 建立歷史學(historiology) ---- 研究歷史的科學.
385. 歷史是指那些在此有(或在此有與別人共存中)時間化自己而有了時間後, 成為在過去中,
或由過去流傳下來給我們的東西.
386. 歷史與此有的時間性相關, 是時間性在時間化時把時間給與它, 讓它成為歷史的.
387. 人是歷史事件的主體, 人的時間性讓事件得到歷史的意義.
388. 書桌的歷史意義建立在當時的此有裡. 這張書桌放在這裡, 它尚未過去, 那個已經過去的
, 是這張書桌的世界(以前的此有所擁有的世界). 這個世界已經過去, 但在它之中的書桌
仍在.
389. 由於此有是首要地歷史的(primarily historical), 故而事物才得以成為次要地歷史的
(secondarily historical).
390. 此有是永不過去而消失的, 那不是因為它是永恆的, 而是因為它的存有不是手前性或
及手性, 所以它不可能變成不在手前或不及手而消失. 此有是存在的, 不再存在的此有
不是消失了, 而是 "曾經在"(having-been-there).
391. 已經死亡的此有沒有消失, 它依然在某種方式下與我們同在, 所以我們才會祭祀和紀念它.
392. 既然此有不會消失, 則它的世界也不會消失 ---- 它似乎仍在歷史文物中.
393. 一物的歷史意義, 是由於它能反映當時使用它的此有的世界.
394. 愈能深刻和豐富反映當時生活世界的文物, 愈具有歷史意義. 用具比自然物更有歷史意義,
而藝術品比用具又更有歷史意義.
395. 世界歷史的(world-historical): 對於不是此有的其他存有者, 在此有的世界中, 反映出世界.
- 世界的歷史化是與此有的存在統一.
- 事物的歷史化必須奠基於它的世界, 因為它是世界中之物.
396. 繼承(heritage): 此有的存有必須在其自身中已經擁有過去的實際經驗, 這些實際的經驗,
它們似乎是流傳下來, 被此有繼承. 此有不斷作出決斷, 也是不斷將自己
流傳下去, 繼承自己.
397. 定命(fate): 指此有被限制在參與的決斷中歷史化自己, 在死亡和繼承中, 抉擇它的可能性.
398. 命運(destiny): 當此有作出決定時, 也會開顯別人及共存世界, 這也是此有在歷史化自己
時的限制.
399. 過去的經驗是歷史的, 但它們的歷史意義是由於此有的存在是歷史的 ---- 它在參與的決斷
中回去開顯曾經的東西, 視之為過去的.
400. 此有在參與的決斷回到它的 "曾經", 理解其繼承中的實例, 那當然就是重現了. 此有根據
自己的將來和 "瞬間", 參考前人的行為, 最後得到屬於自己的新答案, 完成決斷.
401. 過去的東西之所以有歷史意義, 是由於此有能重現它為過去的.
402. 此有之所以能呈現歷史的重要性, 不是由於它能重現, 而是由於它的本真的時間性 ----
參與將來, 重現 "曾經" 和當下 "瞬間" 的互為超出的統一性.
403. 歷史的歷史化基本上是此有的歷史化, 亦即歷史的演變要根據此有的演變來說明.
404. 歷史是人的歷史, 亦即人在歷史化自己時, 他根據對自己的理解, 給過去事物所作的詮釋.
405. 在日常生活中, 此有以為一切東西的存有, 包含它的各個經驗, 都是手前存有並將自己
分散在不同的存在方式中, 面對世界中之物, 計較各種權宜便利, 爭取它的目的物.
406. 在日常生活中, 此有在歷史化自己時, 也同時計算它的歷史, 因此把自己分散在不同的
時間裡.
407. 此有若能本真理解到時間性是互為超出的統一性, 便會明白, 它從來未曾分散, 從一開始
就在它的歷史化中統一了自己.
408. 此有對歷史的關心, 基本上是針對歷史人物, 但由於他們是在世界中的, 因此, 此有也同樣
關心他們的世界, 以及在其中的事物.
409. 歷史研究的基本對象, 不是 "事實", 而是可能性. 因為歷史中的人物也是此有, 其存有是
可能性.
410. 歷史學是奠基在時間性的將來. 此有研究歷史人物, 不是為了客觀地再現他們, 而是要讓
他們觸動此有的存在, 讓它能在將來, 作出決斷, 往前存在.
411. 無論哪種歷史研究(用具, 作品, 文化, 精神 ....), 都是在此有的歷史性下進行. 所以, 根本
沒有所謂客觀的歷史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摘錄(續)
412. 日常生活中的 "然後", "從前", "現在" 有其特定的時刻, 即它們具有 "時刻性"(datability).
413. 此有的時間性在時間化自己為關切時(等待而保留), 根據 "現之為在", 在互為超出的統
一性中, 說出了自己.(等待: "然後"; 保留: "從前"; 現之為在: "現在")
414. 此有是時間性, 時間性必時間化自己, 因此, 此有必在時間性中表達自己而給出時間.
415. 此有在時間性中伸展自己, 但又同時互為超出地統一了自己. 它才能在關切中給出時間
(時刻性)和處於時距(span)中.
416. 當此有愈是沈迷於追逐世界中之物, 它愈是遺忘它是讓自己得到時間的. 它反而認為,
它的時間全部被事物佔領, 再沒有時間了.
417. 此有根據陽光(自然界的天體)的位置而給出時刻, 則時間就具有公眾性.
418. 此有是時間性, 它總是帶著一個自然時鐘, 而時間性在關切中會根據世界中之物給出時刻,
因此它會根據自然界中之物給出公眾的時刻.
419. 此有總是已開顯了自然界, 它總是知道當時的時刻, 它的世界就是時鐘, 而時鐘的基礎在
此有的時間性.
420. 世界時間(world-time): 這樣的時間發生在公眾的世界中, 屬於世界的, 讓世界中之物在某
個時刻中, 也因此在時間中. 此有不在這樣的時間中.
421. 時間(適合性/不適合性)讓此有得到它的意義 ---- 它是在世存有, 時間與世界結合, 時間讓
此有的周遭世界獲得意義. 因此, 當此有給出時間時, 它同時也由世界性給出意義.
(在世存有與世界中之物的意義)
422. "世界時間" 比客體更為客觀, 因為當此有時間化自己時, 已把時間 "客觀化" 在世界中之
存有者上, 作為它們之所以可能的條件.
423. 當此有開顯世界, 投出到世界中的存有者去時, 它的時間性給出時間, 讓它們成為在時間
中的存有者.
424. "世界時間" 也比主體更為主觀, 因為主體是此有, 而此有的存有是關念, 關念的存有學
意義是時間性. "世界時間" 讓此有成為可能, 讓它成為主體, 故它比主體更為主觀.
425. 時間不是在主觀或客觀中的手前之物, 它 "早於" 主體性和客觀性, 因為它是讓 "早於"
成為可能的條件. "早於" 這個概念已預設了時間.
426. 只有此有擁有時間的性格 ---- 它是時間的, 其他存有者不能稱為時間的, 它們是在時間中.
427. 現在時間(now-time): 這樣的時間強調 "現在", 且又根據 "現在" 去定義過去和將來. 時間
成為一系列手前的 "現在", 不斷往後面消失及由前面而來.
428. "現在時間" 它是一條獨立的手前性的時間流, 時間似乎獨自在流動, 它沒有時刻性.
429. "現在時間" 是永恆的流變, 保持著相同性, 由無數的片刻構成, 每個片刻又可以無盡分割.
430. "世界時間" 中的時間卻是有盡的, 它的 "然後" 最多只能擴展到此有的死亡, 它的 "從前"
也不能超過它的 "生".
431. 當強調時間的消逝時, 正表示我們尚未完全遺忘 "世界時間", 但卻將它看作對象, 而希望
停住時間.
432. 由於此有是存在的, "往前來到自己"(ahead-of-itself)的(死著的), 因此在它的往前中,
才會發現時間是相對地往後溜走的.
433. 由於此有本真理解它是往前和死著的, 亦即它的時間是有盡的, 它才以為時間是往後的和
希望將它停住, 所以它強調 "時間在消逝".
434. 要理解時間, 是要理解在各種意義中, 哪種是最基本的, 其他的意義又是如何從這最基本
的意義引生出來. (此有的時間性)
435. 哲學是始於此有理解存有, 終於以現象學將它更清楚地呈現出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心得
1. 廢墟的意義:
The meaning of the ruins:
在頹敗中望見興盛
Seeing prosperity in decadence
在疏離中感到親近
Feel close in alienation
在虛無中瞭解存在的意義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of existence with nothingness
2. 死亡也是一種怖慄, 此有面對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 不知道自己要何去何從.
3. 開顯的世界: 因為有人的存在, 世界之物開始具象化, 並呈現其外觀.
4. 存在: 我們對遭逢的世界作了解釋, 並持續自身的可能性.
5. 實有與存有: 森林裡一棵大樹倒下了, 如果沒有人的話, 是否還聽得到聲音.
6. 人生就像薛丁格的貓, 被丟擲到受限的世界裡, 裡面充滿種種的可能性,
在存在的當下, 我們活著, 也死著.
7. 曾在: 過去不會過去, 也不會消失, 而是化成了 "曾經" .
8. 存在的觸鬚, 同時伸展到將來(將要前來)與過去(曾經).
9. 每個片刻: 走向未來, 回到過去, 在此呈現.
10. 回憶: "重現" 曾經的過往.
11. 存有: 有意識的存在.
12. 當存在已不在了, 並不會消失, 而是轉化成 "曾在", 只有遺忘會使之消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