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7日 星期五

現象學四講 4: 沙特 (最後一講)

since: 2021-08-27 
update: 2021-09-16

參考: 
1. 現象學四講 - 與點堂
2. PHED遛哲學-現象學系列 - YouTube

3. Miss Eternal: 現象學四講 1: 胡塞爾
4. Miss Eternal: 現象學四講 2: 海德格
5. Miss Eternal: 現象學四講 3: 梅洛龐帝 

6.

- 存在與虛無 - 三民網路書店
- 博客來-嘔吐
- 異鄉人 - 三民網路書店
- 博客來-復活
- 博客來-瘟疫
- 博客來-馬庫色─馬庫色及其批判理論(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沙特:存在主義的現象學進路

A. 開場
     1. 受海德格影響: "存有與時間"

     2. 沙特: "存在與虛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 論證一: 存在即時間

     1. 真實中的非同一性: 眼前的世界與自己(無論物質或精神上), 沒有一分一秒是都一樣的.

     2. 語言中的同一性: 我在時間中老去.

     3. 因為人是有時間維度的存在, 會把變化的事物組織起來, 看成同一個連續性序列的變化.


     4. 時間維度構成了我們眼下所看到的世界所有的現象.

     5. 理解存在的關鍵點是我們的時間感, 時間感不同, 理解存在的方式也會有所改變.

     6. 文化批判
         - 時間最早是日晷(太陽的投影), 由太陽在天體上的相對空間所產生.
         - 人類歷史, 約從14世紀修道院才有日晷, 沙漏鐘錶的計時.
         - 工業革命開始, 工業化將農民身體時間感轉成工人鐘錶時間, 以約定共同的計時. 
         - 鐘錶時間就是生產線, 身體感與時間感再也不需要仰賴太陽. 
         - 讓你覺得時間是機械化, 量化的方式, 有助於資本主義的穩定生產.
         - 400年來打造的時間感, 因為是量化的, 而且認為量化是客觀的, 因而我們對
           存有的理解也是客觀跟量化的才是真實.
         - 時間就是金錢: 時間被量化了, 因而是生產線的時間.  
         - 現代都會的工業時間是由人為設計出來的.

     7. 最切身的時間感: 數十年如一日, 因為沒有太多的變化內容.

     8. 一般的時間感並不是量化的(而是一坨一坨的), 並而是跟生命經歷有關.

     9. 真正的時間感比較像農業, 有春夏秋冬(四季不等長), 有成住壞空.

   10. 時間會帶動我們存有的感覺, 也會帶動你對眼前世界的理解與對自己生命的理解.

   11. 時間比較像花朵, 從種子開花再腐敗的結果.

   12. 存在是由時間所給出, 就某個意義上來講時間是不存在的(客觀上來講). 

   13. 有人類才有時間感, 人類就是時間維度存有.

   14. 就宇宙而言, 並不存在客觀時間維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 論證二: 存在即虛無
     1. 時間是不存在的, 因為我們預設了某種時間, 存在才叫做存在. 

     2. 在時間的序列中, 我們才將一個東西歸為同一的.

     3. 如果時間是虛設的, 一拉開後, 所有的東西是散列的. 

     4. 眼前所看到的一切存在, 我們所以為的這個世界是虛無的.

     5. 罩上一個時間的框架後, 外面都是實體, 而你是主體, 儘管每一刻都在變化.

     6. 存在的真正樣貌是虛無一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 論證三: 一切實在與虛無的根源就是我
     1. 我 - 理解這個世界的人, 創造了一個舞台.

     2. 我們是有能力發動虛無能力的精神體.

     3. 我們被降生在一個荒謬的世界.

     4. 我們虛造了一個在時間流當中, 在千變萬化中的我自己.

     5. 海德格(本真死亡): 向死存有, 意義上的死亡.
         - 以前牽掛的東西, 雖然形體還在, 但已經崩塌, 不再有意義與嚮往.

     6. 表象背後無所謂的本質, 那也無所謂表象不表象了, 這個世界就是你看上去的那個樣子.

     7. 我是發動虛無感的主體, 因為我們虛設了時間, 以至於虛設了存在

     8. 天地之間一切都在流轉變化, 如果意義的眼光沒有打進去的話, 它形同虛無

     9. 存在主義的起點
         - 沙特從 "本真死亡" 切入談起.
         - 假設這個世界不再對你出現意義的話, 這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10. 卡繆: 異鄉人
          - 人是唯一有意義靈魂的動物, 卻降生在一個荒謬的世界.
          - 無論有靈魂或沒有靈魂這個範疇套不到這個世界裡, 所以人是荒謬的.
          - 人降生在這個世界裡頭, 沒有意義包裹, 任何意義都是社會打造出來的.
          - 你終究是個體, 你死了一切就關閉就沒了. 所有的意義還是你自己的意義.
          - 你終究還是個異鄉人, 你所經營的意義的宇宙還是你自己的宇宙.

   11. 談哲學如同人活者, 都是在談(問)價值信念的問題. 

   12. 存在主義
         - 萬物自身而言無所謂意義,價值與信念, 它不是這個世界上存在的客觀東西.
           是我們硬是打造上去的東西.
         - 自殺是唯一嚴肅的哲學問題. (亦即: 生存還是毀滅, 活下去還是了斷)
            => 活著本身沒有意義, 然而我願意去做些什麽.
         - 人活著就是追求價值, 信念與意義, 但這些是不存在的, 某個意義下是虛無的.
         - 活者不就是徒勞嗎? 自己設了一個遊戲, 自己在裡面玩.
         - 活著的價值是什麼? 像"薛佛西斯"這樣活著還有沒有意義? 值得活嗎?
         - 又回到尼采虛無主義問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E. 存在主義的邏輯

     1.  虛無(海德格: 形上學是什麽)

          - No-thing / Not-thing
          - 非物, 非存在, 非存有者.
          - 但是價值, 意義, 信念都是這個意義下的虛無.
          - 虛無感: 人的生活世界就是由一堆價值, 意義, 信念所結構起來的.
                        但這可能才是表面的, 因為你是你, 世界是世界, 它是被加上去的

     2.  沙特: 存在與虛無的二大範疇

          - Being-in-itself
            在他自己自身的存在: 自體存在 /自在 (or 在己存在)
          - Being-for-itself
            為了自己而存在: 自覺存在 /為己存在 (or 自為的存在 / 自為)

     3.  "在己存在", "為己存在" 原本來自黑格爾的概念.

     4.  黑格爾 "精神現象學"
          - 任何的理念與概念一開始本來是 in-itself (自以為)
          - 如何證明? 必須經由 for-itself 的過程:
            自我肯定一定要經由創作, 產生出一個非我的東西.
          - 已做的完成之後, 成為現實的東西(in-itself), 我仍然認為現實中的東西
            不足以表達我的所有, 所以必須再從現在已有的(in and for-itself), 往前走,
            進入到下一個循環.(物化)

     5.  精神辯證法
          - 不斷地從 in-myself 變成 for-myself, 落實到一個階段後, 必須再往前走.
          - 傳統上稱為: "正反合" 的運動, 辯證法.
          - ex: 革命, 還沒實現時, 感覺都很純粹, 很理想(in-itself), 落實後(for-itself)(),
                  這個 for 當下就變成 in (現代式)(有產生) 了, 然後再往前走().

     6.  沙特的方式為正反, 正反 .... (不斷地修改)

     7. 黑格爾: 在講述精神的歷史
         - 我們先有了對於世界的想法 (in-itself), 再讓所思所想表現出來說出來 (for-itself),
            接著, 在與外面的現實核對看看, 然後再修改
         - 應該是觀念論者, 卻被視為孜孜不倦的實證主義者.

     8. 沙特的創意
         - 表面上用的是黑格爾的範疇, 但實際上是海格德的內容.
         - 物質性的存在: 物質的世界, 純粹的 in-itself, 無法自我作決定.
         - 生靈的存在: for-itself, 有精神實體的人類, 可以自我決定.
                               (永遠不滿足於現況, 會往前再超越自己)
         - 我們具有把現實的東西架空的能力, 亦即 for-itself, 以及虛無
         - 世界是存在的, 而一般存在的東西是 in-itself, 無法自行決定自己,
           沒有自由, 是實存的.  
         - for-itself, 是一個會去永恆超越的自己, 會覺得現實所擁有的,
           手上的東西是不夠的, 會否定掉所有的東西. 因而人歸屬在虛無這個範疇裡.
         - in-itself: 物的世界, 任何現實的, 落實的體制.
         - for-itself: "有心"人
         - 人在大部分的時候要很物化, 才有現實感, 因為社會需要體制.

     9. 所有落實的都不叫做理想, 不夠存粹, 有一種否定的力量, 需要不斷往前走. 

   10. 二戰過後 1940 ~ 1950
         - 法國的存在主義崛起(塞納左岸以沙特,卡繆為首);
            美國則為實證主義批判理論(流亡的知識份子).
         - 進入冷戰時期, 戰後經濟力的組織方式為大量生產, 達到早期資本主義的高峰,
           全球的擴張.
         - 物資: 由軍備競賽轉而將大量軍工業物資投入民間以經濟為主的國力競賽.
         - : 從軍隊模式轉化而來, 將人投入生產, 投入陣列裡, 每個人都是個體轉換成編號.
         - 人的進步也是人的萎縮, 人開始被編制化, 個人不再重要, 而是所執行的功能.
         - 人將全身心靈丟到生產線裡. 白天工作生產, 晚上下班消費也帶動生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 解決 "物化" 與 "商品化" 的問題
     1. 自欺現象: 對應到 "物化"與"商品化".

     2.  以現實體制為標準, 人要社會化就必需要 "物化" 或 "商品化".

     3.  人進入到編制裡, 被 "物化" 與 "商品化"了. 勞力, 創作都成了商品;
          有用與無用背後說的是有效益無效益.

     4.  終究人是虛無的, 不管社會符號, 社會階層, 終究都無法代表你.  

     5.  前現代: 區別於現實利益而更真實追求的內容物, ex: 佛家, 儒家, 基督教.

     6.  現代: 上帝/傳統價值已死的年代, 尊重自由跟個體.

     7. 人生絕對不只是這樣, 開出一個空間來, 我不能回答你是什麼, 我只能回答:
         你只能 for-yourself.

     8. 現實的物化與商品化不能代表你, 總是會超越出去, 把現實騰空, 虛空化.

     9. 眼前的社會與世界無所謂有意義或沒意義, 給予意義價值與信念的都是你(行動者). 

   10. 這個世界不為任何人而誕生, 因為沒有上帝了, 沒有第三個階段 in and for-itself,
         永遠在 in 與 for 這二者掙扎之中.

   11. 你對社會所有的設想, 賦予它意義價值與信念都是空的, 因為它們本來就非物, 是虛無. 

   12. 從此走出兩條路:
         - 自欺: 實證主義: 大量走向科學化的看待事情的方式.
         - 真誠: 從現象學存在主義的發展: 意義價值與信念本來都是虛無的,
                    但這就是你之所以是你的關鍵所在. 
                     - 意義價值與信念都是 not-thing, 它不是物, 終究並非存在者,
                        而人之所以有靈性就是在於他可以為這種東西而死.
                     - 人超越世界的根基, 正在於我們把所有現實的東西可架空.
                        架空騰出來了, 才可以創造價值. 
                     - 而實證主義沒有搞清楚, 人不是物質的, 而放棄了虛無的能力,
                       把自己物化, 商品化了, 才是真正的虛無主義, 屈服於現實的自欺.

   13. 大喊荒謬, 因為當時大部分這個社會的遊戲玩法, 看不到人生是荒謬的.

   14. 孤獨: 人與人不只是孤獨, 他降生到這個世界, 就是個異鄉人,
                  一輩子做的事就是薛西弗斯的神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G. 備註
     1. 德希達
         - 解構不是消除法, 解構反而是增生, 在字裡行間玩出很多東西出來.
         - 解構消融了邊界框架,而增生出原本看不見的.

     2. 政治上的列寧主義: 只要是落實的政治, 都覺得它不夠完備, 有所欠缺.

     3. 只要是哲學, 從來都是跟現實利益與追求唱反調的.

     4. 沙特文筆不佳, 但善於描寫人物, 建議閱讀:
         - 沙特: 嘔吐, 波特萊爾, 繁花聖母
         - 卡繆: 異鄉人
         - 杜斯妥也夫斯基: 復活

     5. 行動過程就是自覺存在,我要展現自己的意義。
         而虛無就是即便這個意義是虛無的,我也要行動。

     6. 在存在主義中, 文筆與思辨能力最強的是西蒙·波娃.

     7. 沙特與卡繆的決裂
         - 沙特: 家世好, 受高等教育, 反自欺的資本主義, 後來卻轉向馬克思的共產主義.
         - 卡繆: 貧苦的鄉下人, 特有的蒼傷感, 實在感, 反對共產主義, 亦是文壇裡的異鄉人.
                    曾參與多次抗爭, 有豐富的社會歷練, 意識到不能只是用抽象的概念來看待理念.

     8. 卡繆才真正完成了存在主義, 然而他卻拒絕成為存在主義.

     9. 卡繆
         - 即使注定會輸, 但總要做些什麼, 這就是我唯一對抗虛無的方式.
         - 我知道一切終歸沒有意義, 但我還是站在這裡, 頂在這裡.
           如同薛西弗斯般, 然而我還是要把石頭推上去.   
         - 回應: 上帝已死之後, 以及虛無主義的問題, 人如何對抗虛無: 接受它擔下它.
           對此稱之為責任自由
         - 這就是我理解到生命的虛無後的回應, 因為這就是我的責任.
           (責任:responsibility 的動詞:response 就是回應) 
         - 我這個異鄉人, 在這個非我故土的地方, 要建立我的家園(建立意義, 建立方向,
           我要做什麼) 儘管我知道它終歸虛無. 在這個意義上才稱為自由, 自由是與責任
           連結在一起的.

   10. 在存在主義裡, 有意義無意義不是從結果來看的, 而是從願意開始動起來的過程本身上.

   11. 存在主義有特別的孤寂感: 我知道終究是虛無, 徒勞的, 然而還是要做.
         (讓人感到動容的精神)

   12. 沙特: 存在主義就是人文主義
         - 人是沒有所謂本質的, 如果要說有的話, 就是虛無化的能力. 
           而虛無化的能力, 應該當成積極的肯定, 因為可以跟現實說: 不, 不只是這樣.

   13. 存在主義第一要義: 存在先於本質
         - 人先活下來, 然後跟現實碰觸, 在這裡找到一個自己定義自己的方式.
         - 所以存在先於本質. 甚至沒有所謂的本質, 你做了什麼, 你改變了什麼, 這就是你. 
           要有什麼樣的本質, 得由你自己去打造.

   14. 西蒙·波娃: 第二性
         - 要把權力奪回來, 讓自己來定義自己.

   15. 交互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


         - 1911: 胡賽爾(堅持主體性)
         - 脫離個體的主體性, "我" 不再是出發點, 這個主體性就是意向性.
         - 最清楚的意識是連結我跟世界的意向性.

   16. 海德格: Being-with
         - 我們一開始就與他人共在.

   17. 海德格: 前理解 
          - 理解之前還有一種理解; 一個人對自己的理解並不是最清楚的.
          - 你所以為的理解並不是你的理解, 你活在某個傳統當中(甚至不需要溝通, 而會有
            共感, 共鳴), 你的家庭, 歷史, 文化, 比你自己的理解還要更先.(此時尚不會意識到
            自己的主體性)

   18. 海德格: 主體際性(同交互主體性)
         - 我們早就活在共同氛圍當中了, 直到後來吵架(價值觀不同)分出來才叫做主體.
         - 我們活在一個超越主體性, 共同存有的視域裡, 當從視域跳出時, 你才是主體(個體). 

   19. 沙特: 人與人之間, 互為財, 想辦法把對方物化定下來, 自己才能自由.
         像是戴著一副梅杜莎的眼睛, 把對方固定下來.

   20. 舒茲(Alfred Schutz): 現象社會學 (以社會科學的角度來看)
         - The structures of the life world (生活世界結構)
         - 接納科學與主體

   21. 台灣當前處境
         - 目前我們面對的現實是資本主義威權, 剛好扣合 1940 年起沙特的概念, 並且
           存在主義後現代思潮才剛剛要發酵.
         - 對於理性, 主體, 自由, 甚至啟蒙的概念都還在談.
         - 而當代歐陸哲學已經對: 理性, 主體, 自由產生質疑.

   22. 沙特: 波特萊爾
         - 描寫失敗的英雄.
         - 在早期資本主義, 需要成就卻遇到物化與商品化的問題.

   23. (參考)迴異於當代的成功學
         - 沙特的存在主義顯然回到了現象學從胡塞爾開始企圖突破的二元對立,所以
           甚至沙特在 1980 的訪談自己都說自己:「企圖建立起來的那套人學是一個
           失敗的觀念,而人類的處境都包含著這種本質上的失敗。」
         - 但沙特哲學的失敗觀點的確點出了現代人不斷追求自我與他人的對立所必然
           面對的虛無感與失敗。
         - 或許沙特的哲學建樹是失敗的,但在時代的反面,他的哲學現象學描述了
           現代人自我失敗的現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