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6日 星期六

當心理學遇上存在主義~3

since: 2022-02-27
update: 2022-03-03

參考: 
1. 與點堂 – 現代私塾
2. 與點堂-黃駿【焦慮、孤獨、死亡與自由——當心理學遇上存在主義】
3.

- Miss Eternal: 當心理學遇上存在主義~1
- Miss Eternal: 當心理學遇上存在主義~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羅洛・梅:反思焦慮的生物學意義、心理學意義與哲學意義。

將焦慮離卻心理病理學之框架,成為社會生活中一般心理現象的概念。


A.  焦慮的意義:羅洛.梅經典, 1950

生物學觀點
1. 把人當成有機體, 來尋求反應: 驚嚇模式 (可以迅速逃跑).
    - 驚嚇是有機體最原始的焦慮. (瘋狂的行動以反應危險)

2. 演變成自律神經的模式, 被視為的橋樑.

3. 性行爲用來補足自律神經無法有效解決的焦慮問題.(釋放焦慮)
    - 長期下來產生邊際效應遞減的情況.

心理學觀點
4. 孩童時期面對早期的非理性威脅: 鬼怪.(藉由想像來解釋焦慮)

5. 藉由做夢, 想像, 大哭來反應. (與成人世界的巫術類似)

6. 與父母早期相處的挫折, 以鬼怪的方式呈現, 用以指涉無法了解的事物

7. 來自物理學觀點: 壓力.
    - 壓力有單向度的明確來源, 焦慮往往沒有.

8. 學習:
    - 個體經驗累積
    - 集體歷史

哲學觀點
9. 史賓諾沙
    - 大陸理性論
    - 利用物理學的模型來解釋人類的焦慮.
    - 思考本身沒有被確立為知識的起點, 因無法認清外在的威脅而產生焦慮.
    - 人類的焦慮是非理性的現象, 無法完全由理性來解釋.

10. 齊克果

     - 焦慮無法從歷史的角度(大敘事)來看, 它是屬於個人化的問題.
     - 焦慮是個人無法被類比於整體的特質所在, 也無法被概括在理性裡.

11. 超我(super ego): 社會的規範藉由父親的形象予以內化, 壓抑自己的本我需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 齊克果

1. 人無法跳脫世界之外, 來對世界提出一個客觀的真理.

2. 人本身就在真理之內, 真理只為個人存在. (真理永遠指涉個人)

3. 真理永遠只存在於個人獨特的行動當中.

4. 行動涉及了自由的問題, 自由就是可能性, 可能性必然就會有焦慮產生.
    (焦慮, 自由, 可能性: 三位一體) 

5. 人是時時刻刻地被可能性(自由)所召喚的物種.(焦慮蘊含在可能性中)

6. 一個越有創造力的人, 其正常性焦慮就越高.

7. 幼兒焦慮: 與父母的衝突, 與母親的分離.

8. 焦慮:
    - 正常性焦慮(一般人都會有的)
    - 神經性焦慮

9. 面對焦慮時的退縮所付出的代價: 封閉了通向自我意識解放獨立的可能性.

10. 溫德斯(Wim Wenders)
      慾望之翼(Wings of Desire, 1987): 自願放棄天使的地位而落入人間.

11. 自我實現: "自我", 可以察覺到自由的自我.

12. 蘇利文(H. Sullivan)
      孩童的自我是產生於焦慮中的.
      - 希望排除受罰.
      - 由外在化內在化的辯證過程.
      - 自我的產生是為了保護自己免於被焦慮所吞沒.

13. 兒童的自我產生於安全問題, 長大後的自我是為了自由的問題.

14. 人的自由就意謂著冒險(蘊含著勇氣), 冒險就有新的可能,
      新的可能即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性.

15. 不願意冒險而躲進安全感的牢籠裡(保留嬰幼兒狀態), 就會失去自由.

16. 人是不斷地突破焦慮的過程, 藉由焦慮不斷地成長.

17. 焦慮是一種不安狀態的瀰漫與擴散, 揮之不去的無形威脅.

18. 焦慮類別: 生理, 心理, 其它 (ex: 價值).

19. 人不是有焦慮, 人就是焦慮存有. (焦慮表達了人的存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 面對焦慮的自我建設
1. 能面對正常性的焦慮, 是有正面的建設性的. (自我肯認)

2. 不要自我壓抑(自我否定), 壓抑意謂著逃避, 將問題拖延, 會掏空意義.

3. 要自覺不做神經性的防衛. (防衛性機轉, 假的需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 佛洛伊德觀點

1. 本我: 原欲的能量. 

2. 本我沒有充分發揮, 就會產生焦慮.

3. 焦慮是一種將所保留的能量予以釋放.

4. 自我是用來處理本我, 怕本我產生破壞性, 因而產生的協調力量.

5. 人要能跨越安全感的籓籬(逃脫自我的設限), 就必須逃離父母親關愛的牢籠.

6. 西方文化的觀點: 無法走出母親的臍帶.
我看到一個我們的幻象在黑暗中移動,所有我們所做和夢想的一切相互凝視著,男
人追逐著女人,女人依附著男人,勇士與國王們在黑暗中緊緊抱在一起,所有人都
被愛著或者內心在斗爭,每一個迷失的人找尋著他人的眼睛,好讓他人贊美自己;
從來不找尋自己的眼睛,而是其他人的。當他們向后看時,他們僅僅看到一個人站
立在原點,或者向前看時,他們看到一個人在終點;或者向上看時,他們看到許多
人在慘淡的天空中,昂首闊步,恣意歡宴。這就是你們所稱的神......這一切都轉到
了你的內心,你所有的欲望都是亂倫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E. 備註
1.

後現代思潮~4

since: 2022-02-26
update: 2022-02-27

參考: 
1. 與點堂 – 現代私塾
2. 紀金慶: 後現代思潮
3.


- Miss Eternal: 咖啡杯中的幽靈:我們與班雅明的距離
- Miss Eternal: 哲學之路: 尼采: 善惡的彼岸(最後一講)
- Miss Eternal: 現象學四講 4: 沙特 (最後一講)
- Miss Eternal: 精神分析理論:從佛洛伊德到榮格~8
- Miss Eternal: 精神分析理論: 從拉岡到齊澤克~8

- Miss Eternal: 後現代思潮~1
- Miss Eternal: 後現代思潮~2
- Miss Eternal: 後現代思潮~3
-

-
麥克魯漢:《理解媒體》筆記(I): 媒介的神話特性
- 麥克魯漢:《理解媒體》筆記(II): 異質性併接與去中心化
- 麥克魯漢:《理解媒體》筆記(III): 內爆
- 麥克魯漢:《理解媒體》筆記(IV): 冷媒介
- 麥克魯漢:《理解媒體》筆記(五): 媒介即訊息 


- 李歐塔:《後現代狀況》筆記(I): 一個現代主義者眼中的後現代
- 李歐塔:《後現代狀況》筆記(II): 大敘事的終結
- 李歐塔:《後現代狀況》筆記(III): 一個數據化世界之到來

- 布希亞:《擬象與擬真》(I): 消費時代的生活哲學
- 布希亞:《擬象與擬真》(II): 擬象與擬真
- 布希亞:《象徵交換與死亡》: 歡迎光臨真實沙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德希達:《延異》與《暴力與形上學》

A. 前導
1. 上帝(最高價值)已死:

    - 生活上無法再談論: 真理, 本質, 本源, 基礎.
    - 哲學的終結 -> 思想的終結.
    - 怎麼講都可以. (every thing goes)

2. 海德格
    - 存有學差異

    - 面向存有問題

       - 存有: 不是什麼東西
       - 德希達 "解構哲學" 的開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 書寫與差異
1. 存粹的經驗

    - 沒有語言的標記, 什麼都留不下來.
    - 形同路人擦肩而過.
    - 夢醒來後留不住.

2. 詮釋文本沒有定解.

3. 本源 (Original)
    - 回不去最原初的經驗.
    - 認知的起點: 差異.
    - 一開始的起點已經不是事物原初的樣子.

4. 延異

   - 不斷地差異化延遲.
   - 詮釋文本理解世界, 回不去一個乾淨的一開始.
   - 差異(gap: spacing)才是一切的源頭. 
   - 可能也沒有本源, 而是想像出來的.
   - 文字是流動的, 意義無法被穩固鎖下來.
   - 我們只看到痕跡, 看不到本源.
   - 痕跡不是第二序, 而是第一序.
 
5. 論文字學(簡體書)

6. 被揭實的文字, 在被揭實之前它也不存在.

7. 經驗還沒有被標籤化之前, 經驗是不存在的.

8. 缺席/缺場
   - 導致不斷地詮釋, 新得理解不斷地出現.
   - 作者也變成詮釋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 解構

1. everything do'nt goes. (失去了家, 沒有了上帝)

2. 解-構: 瓦解後再重新建構新意涵.

3. 評擊: 邏各斯中心主義
    - Logos / Logic
    - 理序中心主義

4. 約翰‧卡普托(John caputor)
    - 上帝的苦弱:一個事件神學
    - 德希達的祈禱與眼淚: 類似猶太教拉比的觀點來解讀上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 責任
1. 職責: duty, 在崗位上盡責.

2. 責任(responsibility)
    - 回應(response to).
    - 無法成為社會規則. (ex: 道義)
    - 已含有政治倫理學的味道.

3. 人世間好多模糊的東西.

4. 成文法/不成文法都是文本, 都有自由的可能性.

5. 讀書是狹義的文本, 讀眼前的生活, 眼前的世界是廣義的文本.(責任在哪?)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E. 討論

1. 邏各斯中心主義
    - 理序: 太僵硬, 狹隘, 偏執化.
    - 講理就是把事物標籤化, 系統化, 組織化, 才可以經營與生活. 

2. 任何的一個理性系統就是一個文本(書本, 規章).
    - 細讀後就會發現, 根本沒有可以把江湖一統化理性.

3. 無法用一個系統代表生命本身, 因爲要用它代表時已經標籤化了.

4. 視病猶親:
    - 從病人掛號開始就被標籤化了, 不可能被視病猶親.
    - 猶如: as if 不等於 is.

5. 理性無法處理很多經驗, 很多經驗是在規則之外.

6. 人生的文本是活的; 規則裡面有很多潛規則.

7. 正義打敗邪惡後, 自己也可能變成邪惡(走入體制中).

8. 自由 (free)  
    - 不同於解放(liberation)
    - 體制中不一定沒有自由, 夠聰明的話, 如魚得水, 仍可以鑽游.
    - 有空間(縫隙)就有自由.

9. 後現代: 灰色地帶的閱讀, 在灰色地帶遊走, 裡頭有自由.

10. 他者(The Other)
      - 大眾, 會危害你.
      - 化外之民, 代表真實的生命本身(不被標籤化).
      - 無所不在.
      - 他者, 有時候並不在系統之外, 而在段落與段落之間(gap).
        - 系統是拼接的, 不是一開始就有的, 到處都有縫隙.

11. 列維納斯: 時間與他者(簡體書)

12. 傅柯: 解構主義 -> 系譜學.

13. 詮釋學
      - 對話: 詮釋即與其對話(放到當代的脈絡裡).
      - 注重價值意義.

14. 解構主義
      - 存在就是存在, 不需要意義.
      - 珍惜他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 備註
1.

2022年2月19日 星期六

當心理學遇上存在主義~2

since: 2022-02-20
update: 2022-02-26

參考: 
1. 與點堂 – 現代私塾
2. 與點堂-黃駿【焦慮、孤獨、死亡與自由——當心理學遇上存在主義】
3.

- Miss Eternal: 當心理學遇上存在主義~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弗洛姆:人為何逃避自由?擁有VS存在之對立;
四種當代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病態人格特質。


A. To Have or To Be?
1. 佔有還是存在(簡體書)
    生命的展現:人類生存情態的分析

2. 人們會把擁有當成存在. (把擁有當成人生中最重要的肯定方式)

3. 但你若擁有的越多, 存在就會越少(會更加失去自己) , 也越感受不到存在的問題.
    (藉由擁有, 掩蓋了存在的問題.)

4. 佔有/擁有: 錢, 地位, 理念, 價值, 美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 詩之一: 但尼生

1. 知性上的探索.

2. 本身不具有終極的意義, 成為了橋樑手段,
    因此對它採取了暴力的方式, 是必需的犧牲.

3. (人/subject)(花/object)二元對立的架構.

4. To Hav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 詩之二: 松尾芭蕉(俳句)

1. 於當下被感動.

2. 享受於感動的剎那.

3. 一種存在的感受.(境遇)

4. 任何的生命是用來感動的.

5. 存在的遭遇不需要刻意用手段去延續它,
    不然會淪為刻意雕琢, 假冒, 偽善, 自我欺騙的狀況.

6. 主客在相同的存在境遇中消融於一體. (界線泯滅了)

7. 處在存在的飽滿之下, 人是沒有自我意識空間的.

8. 接近於海德格的存有.

8. To B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 詩之三: 歌德

1. 溫柔的暴力.

2. 自利的美感的意識. (移回家中, 重現美感)

3. 沒有因當下的感動遺忘自我.

4. 擁有舒暢的心靈.

5. To Hav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E. Escape From Freedom
1. 逃避自由:透視現代人最深的孤獨與恐懼

2. 威權主義趁勢崛起的心理機制: 解決面對自由不知如何運用的困境.
    - 政治, 宗教, 老師, 選舉造勢
    - 亦是希特勒崛起的重要背景.
    - 韋伯: 卡里斯馬型(高中社會科 - L1:卡里斯馬型權威)

3. 依賴成為最佳解決存在困境的辦法.

4. 存在困境即孤獨感.

5. 上帝永遠保持緘默.

6. 自由孤獨是連在一起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 Man for Himself

1. 自我的追尋:倫理學的心理學探究
    - 四種有了自由之後的病態人格.(非自發的創造性)
    - 困在自己的存在境遇裡. (無法面對自由被解放後的孤獨問題)
    - 無法面對存在困境的逃避自由的方式.

2. 接受導向者(外在型)
    - 往外尋求幫助者
    - 無內省, 樂觀, 保持期待.
    - 越加友善, 永遠不說不.
    - 肯定別人, 不肯定自己.
    - 表現為: 掩蓋了存在困境的活潑.

3. 剝削者(外在型)
    - 個體無法擁有創造力, 需要去搶奪外在的好東西.
    - 不肯定自己. 自己也無法肯定, 需要先有別人的肯定, 才去搶奪.
    - 不會愛上沒有戀人的人, 搶來的才是好的.
    - 往往有竊盜癖.
    - 表現為: 積極機警.

4. 儲積者(內在型)
    - 認為好東西都在裡面, 需要築起圍牆, 避免別人來偷.
    - 多愁善感, 懷疑別人會欺騙盜取. 沒有信心.
    - 與人保持距離, 以免自己有限的東西被掏空.
    - 表現為: 有稜角, 固執.

5. 市場者(外在型較強, 也有內在的一部分)
    - 見人說人話, 見鬼說鬼話.
    - 站在主流的立場.
    - 不執著於固定的角色.
    - 為迎合大眾, 迎合市場而自我調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G. 備註
1. 語言的動詞名詞化, 造成存在的弱化.
    ex: I have an "idea"; 改成主動的方式: I "think" ....

2. 其它


3. 下次參考書籍
    - 焦慮的意義:羅洛.梅經典
    - 創造的勇氣:羅洛.梅經典
    - 愛與意志:羅洛.梅經典
    - 自由與命運:羅洛.梅經典

4. 宗教解放之後的自由, 面對的第一個問題是孤獨.

5. 能夠面對孤獨的問題, 也意味著能夠面對存在的問題.

尼采核心思想與美學概述

since: 2022-02-19
update: 2022-02-19

參考: 
1. 漫遊者通道: 美學講座 03 | #尼采核心思想與美學概述
2. 何宜謙 | Facebook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 講座介紹

尼采熱愛使用的戲仿(parody)反諷風格,導致他的思想很難直接從字面上理解,如此寫作方式也經常引人誤解。

要想讀懂他的作品,必須對他幾個核心思想有所認識,清楚他對人生、對世界、歐洲社會的態度和基本立場,才不至於望文生義,錯解他的意思。

本講座講者是尼采研究者,熟知英美、中文學術界對於尼采的主流詮釋。

本次講座將會簡介尼采各時期的作品精華,逐步闡述尼采的核心思想全貌。本次講座之後,你將會更知道「上帝已死」、「超人」、「酒神精神」、「永恆(劫)回歸」這些重要名詞的意義,這些名詞可能對你的人生產生深遠的影響,你也將對普世道德價值有更深切的反省。

參加本講座之後,你可以不必再超譯尼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 備註
1.

2022年2月18日 星期五

後現代思潮~3

since: 2022-02-19
update: 2022-02-20

參考: 
1. 與點堂 – 現代私塾
2. 紀金慶: 後現代思潮
3.


- Miss Eternal: 咖啡杯中的幽靈:我們與班雅明的距離
- Miss Eternal: 哲學之路: 尼采: 善惡的彼岸(最後一講)
- Miss Eternal: 現象學四講 4: 沙特 (最後一講)
- Miss Eternal: 精神分析理論:從佛洛伊德到榮格~8
- Miss Eternal: 精神分析理論: 從拉岡到齊澤克~8

- Miss Eternal: 後現代思潮~1
- Miss Eternal: 後現代思潮~2
-

-
麥克魯漢:《理解媒體》筆記(I): 媒介的神話特性
- 麥克魯漢:《理解媒體》筆記(II): 異質性併接與去中心化
- 麥克魯漢:《理解媒體》筆記(III): 內爆
- 麥克魯漢:《理解媒體》筆記(IV): 冷媒介
- 麥克魯漢:《理解媒體》筆記(五): 媒介即訊息 


- 李歐塔:《後現代狀況》筆記(I): 一個現代主義者眼中的後現代
- 李歐塔:《後現代狀況》筆記(II): 大敘事的終結
- 李歐塔:《後現代狀況》筆記(III): 一個數據化世界之到來

- 布希亞:《擬象與擬真》(I): 消費時代的生活哲學
- 布希亞:《擬象與擬真》(II): 擬象與擬真
- 布希亞:《象徵交換與死亡》: 歡迎光臨真實沙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瓦蒂莫:《現代性的終結》與《透明性社會》

A. 前導

1. 瓦蒂莫(Gianni Vattimo)
    - 義大利哲學家, 政治家.
    - 1936 出生 ~ 尚在
    - 翻譯: 高達美 德文 "真理與方法" -> 義大利文
    - 內家工夫: 海德格的詮釋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 海德格

1. 不存在: 虛無.

2. 詮釋
    - 沒有什麼東西不是詮釋.
    - 一但用語言描述的時候, 就不是原先的東西了.
    - 語言還有概念還沒有介入之前, 東西形同不存在.
    - 透過語言的機制, 存在(Being / Nothing)就變成
      存在者(being / Something, 局限性, 存在的東西).
    - 完全客觀會造成沒有意義, ex: 存在是存在.
    - 最存在的也是最虛無, 無所界定的.

3. 在現在(現在性), 存在變成存在者經過了濾鏡: 科學革命, 工業革命, 資本主義, 大數據.

4. 現代社會最基本的原理是技術化, 背後原理是數據化.

5. 詮釋者(歐陸): 朱利安·楊(Julian Young):
    放掉現代人的框架, 回到存在自身.
    - Q: 現代之前是中世紀, 回去會比較好嗎?
    - Q: 已經回不去了, 不可逆.
    - Q: 有本來嗎? 回到存在自身代表沒有任何的語言與概念. (處於失智狀態?)

6. 詮釋者(英美): 德雷福斯(Hubert Dreyfus), 現象學:
    - 邊際/邊緣實踐(mariginal pratice): 類似嬉皮, 追求商業/主流以外的價值.
    - 不再去追求存在的本質(X), 而也許你會在邊際實踐裡找到答案.
    - 我們不曉得真正的生活應該是如何? 在感慨的地方(邊緣)多關注一些,
      也許那裡有深刻的東西, 可以稱之為隱隱若現的存有.

7. 克利福德.格爾茲(Clifford Geertz):
    - 峇里島鬥雞
    - 深層的遊戲──關於峇里島鬥鷄的記述

8. 瓦蒂莫: 資訊時代可以有海德格的關懷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 透明性社會(the trasparent society)

1. 走向資訊科技消費主義後, 成為一目瞭然的社會.

2. 已經不相信這個社會有更深層的東西, 一切都在檯面上了.

3. 販賣品牌形象, 與品質無關.

4. 後現代是以資訊為主題的社會所導致的現象.

5. 因為網際網路/資訊的關係, 任何的小眾, 也可以是大眾.

6. 現代科技發展是個危機, 也可能是個(非主流文化的)契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 隸屬(belonging)

1. 隸屬於某個傳統, 一定會被世界的陰暗振盪(oscicalation)出來,
    要習慣遊牧(nomadic)生活.(哪裡有意義就去尋找)

2. 媚俗是最危險的, 辨識度最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E. 弱思想(weak thought/thiking)(詮釋學立場)

1. 在姿態上不再假定 "基礎", "本質" 與 "真理", 而走向弱思想.

2. 僅僅只是對世界的詮釋.

3. 不論真假, 只講深淺.(回應現實的問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 討論
1. 學術的保護是專家的政治.

2. 弱思想類似於東方的柔思想, 看似柔弱, 化為內功而出.

3. 符號即是虛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G. 備註
1.

2022年2月14日 星期一

當心理學遇上存在主義~1

since: 2022-02-14
update: 2022-02-15

參考: 
1. 與點堂 – 現代私塾
2. 與點堂-黃駿【焦慮、孤獨、死亡與自由——當心理學遇上存在主義】
3. 瑪斯洛八大需求理論 - grace127 的網誌 - udn部落格
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心理學的兩大發展——行為主義與精神分析;
作為第三勢力的心理學人本主義之觀點;
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家馬斯洛的存在轉向。


A. 前導
心理學長久以來在行為主義經驗主義的指導下,將人作為科學觀察的對象以蒐集資料,建立不少心理模型與所謂客觀理論;此外,心理學受到歐洲興起的精神分析之影響,重視性慾作為生活的原始驅力,將行為常歸諸幼年時期需求壓抑等無意識問題之輾轉投射或變型。心理學以上兩大發展目前仍在持續,特別於美歐取得了某些知識或學術上的成果,也以之製作出有效度的心理治療手冊,然而,它們被指出漸漸地遺忘了人的自身

於是,所謂心理學的第三勢力興起,它以人本主義作為訴求,強調人的自我實現與潛力,重視個人生活中的尊嚴與價值,把每個生命視為正在成長中的有機整體,與前二大心理學發展可謂鼎足而立;約莫此際之後,歐洲既有的廣義存在主義思潮進一步生發,藉由哲學與文學等表現方式,對心理學與治療刺激頗大,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翹楚馬斯洛(Maslow)後來亦呼應並調整步伐,主張心理學當重視存在之問題。於是,焦慮、孤獨、無意義、自由、死亡等等之存在問題,逐步成為歐美諸多心理學與諮商、心理治療之核心探問,存在問題儼然成為心理學的新方向, 甚至具影響力的宗教學家也針對存在問題提出勇氣之觀點。

台灣的心理學與諮商、心理治療方面也有相關的回應。本課程即以此作為學術或論述之背景,選擇弗洛姆羅洛・梅法蘭克亞隆田立克余德慧等重量級代表作為課程內容,學員們並不需哲學之基礎,亦不必具心理學、諮商等等之知識背景或經歷,只需帶著您對人生命自身之困惑與撫觸,我等一同扣問心理學與存在,而存在唯亦藉此扣問而朗顯自身足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 課程內容
 2/13 心理學的兩大發展——行為主義與精神分析;
    作為第三勢力的心理學人本主義之觀點;
    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家馬斯洛的存在轉向。

 2/20 弗洛姆:人為何逃避自由?擁有VS存在之對立;
    四種當代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病態人格特質。

 2/27 羅洛・梅:反思焦慮的生物學意義、心理學意義與哲學意義。
    將焦慮離卻心理病理學之框架,成為社會生活中一般心理現象的概念。

 3/06 羅洛・梅:意志的曲折與創造的勇氣;
    自由的偽善現象。被譽為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

 3/13 法蘭可:納粹集中營中傾聽存在的召喚;
    以意義治療繼精神分析大師佛洛伊德與阿德勒之後開創「第三維也納治療學派」。

 3/20 亞隆:弗洛伊德式精神動力治療vs存在治療;
    四大終級關懷之一——死亡之焦慮。

 3/27 亞隆:心理治療與四大終級關懷之二三四——
              自由(意志與責任)、孤獨、無意義。

 4/03 田立克:啟發或影響羅洛・梅、亞隆、弗洛姆等心理學家的宗教思想家,
              以存在的勇氣歸整包含神學在內的西方文明如何探問存在與死滅;
    余德慧,台灣存在心理學與存在心理治療之引領者,讓存在對著東方生命
              樣態與生命史學繼續提問而開顯自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 心理學在美國的發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 精神分析: 本我, 自我, 超我
    決定論(S刺激-R反應) v.s. 自由意志
   
決定論: 行為主義, 精神分析, 結構主義
    自由意志: 人本主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E. 結構主義: 拉岡, 皮亞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 馬斯洛: 需求理論
    & 高原(平靜/超自我) v.s. 高峰經驗(尖端/自我實現)


1. 生理的需求 (Physiological Needs)
是與生存有關的需求,例如氧氣、食物以及睡眠。
這些需求在移向更高層次的需求時,必須先被滿足。

2. 安全的需求 (Safety Needs)
必須有安全感。如對居所及防禦自己的能力的需求、
對法律與規範的需求以及讓人安心的規律生活。

3. 社會需求 (social Needs/ 愛與歸屬):包括友誼以及同伴。
人必須知道自己不孤單,可將感覺及需求告訴他人。
有朋友以及有歸屬感是人類基本的渴望之一。

4. 自尊需求 (Esteem Needs):覺得自己有社會地位。
無論在工作場所或是在家中都必須覺得自己有貢獻,
而這樣的成就也為他人所認可。

5. 認知與了解的需求 (Cognitive Needs)
自我實現以及對知識的需求。

6. 美感需求 (Aesthetic Needs)
對美感、形式以及平衡的追求。
ex: 德智體群 +

7. 自我實現需求 (Self-actualization Needs)
個人必須不斷成長、解決問題、對生命心存感激。

8. 超自我需求 (Transcendence Needs)
最後階段,能超越自我,而且體驗到最高境界。
能幫助他人完成自我實現。

說明: 1. 死亡有助於將 自我實現需求 提升至 超自我需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G. 馬斯洛的存在轉向
- 從死亡是存在的毀滅開始
- 受歐洲存在主義哲學家影響: 沙特, 海德格, 齊克果
- 沙特: 我們是被拋擲到這個世界; 存在先於本質.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H. 備註
1. 老師 email: felixh@hotmail.com

2.

2022年2月8日 星期二

天使貓貓: 精神糧食

旅人:
在資本主義意識型態的廢墟中
身為工具人在殘瓦碎礫中挖掘
那早被遺棄的剩餘意義與價值

精神貧瘠的世界裡
我們成為了拾荒者

貓貓:
你的精神糧食正注視著你

照片: 2022.02.08
文字: 2022.02.08
#天使貓貓

2022年2月6日 星期日

天使貓貓: 走向彌賽亞的時刻

旅人:
大部分人順著主流社會的軌道而行,
因而也被系統機制所制約與綑綁著.

游移在系統軌道邊緣的他者(弱勢,受壓迫者),
更能看清楚這一遊戲規則,
但卻無力改變現實的巨獸.

社會的最大效益化身為
巨獸所向披靡的華麗外衣.

貓貓:
唯有看透依附於巨獸的糖衣,
並捨棄多元包容的假象口號.

而與他者站在一起,
認同甚至投身其中,
才能開啟走向彌賽亞的時刻,
讓當代社會獲得救贖的機會.

照片: 2021.08.10
文字: 2022.02.06
#天使貓貓
#齊澤克
#班雅明

歷史的天使.摘要

since: 2022/02/06
update: 2022/02/07

reference:
1. 歷史的天使:羅森茨維格,本雅明,肖勒姆(簡體書)
2.

---------------------------------------------------------------------------



---------------------------------------------------------------------------

說明: 主要閱讀 "班雅明" 的部分

1. 關於歷史時間的概念, 一切歷史能量都匯集於當下的現實之中.

2. 正是從作為解釋時刻的當下出發, 過去的維度才得以回溯性地展開.

3. 藝術被規定為一種植根於主體性, 同時又在自然的複雜性當中
    發現了不變的即客觀形式的知識模式.

4. 存在是斷裂性的, 它顯露在藝術作品不可化約的多元性中.

5. 所謂源初的東西就是那種似乎永遠就存在於那裡,
    然而彷彿又是與我們第一次謀面的東西.

6. 意義的人為多樣性則顯示了它與自然秩序之間的斷裂.

7. 歷史學家們的共同概念: 我們稱之為歷史的東西, 誕生在歷史寫作中.

8. 每一時刻都帶著對前一時刻的審判.

9. 救贖是指在當下來完成那些曾經被我們加以拒絕的東西的可能性.

10. 彌賽亞式的希望是一種極端的清醒態度, 一種揭示時刻
      都讓我們看到新鮮事物之"革命力量"的能力.

11. 現在讓過去受孕, 激活了後者所攜帶的被遺忘或被壓抑了的意義,
      而過去於現在的內部重新找到了一種新的現實性.

12. 過去並非作為一種蹤跡和剩餘存活在當下,
      而是每每以新的形式得以不斷地更新, 轉化, 修復與被拯救.
     
13. "今日時間" 是前代人與我們秘密相會的地方.
      現在被經歷為對過去的一種永恆的現實化, 作為總是在不斷重複的嘗試而存在.
      並重新賦予那些被誤解的或被犧牲的東西以生命.

14. 我們的夢想正是建立在前一代人曾經落空了的希望之上.

15. 紀念能與過去的關係發生轉化.
      - 它能夠使尚未達成的事情(幸福)得以達成.
      - 將已完成的事情(痛苦)轉化成為某種未完成的事情.

16. 歷史時間
      - 不再是不可翻轉的東西.
      - 可以理解為一種內在的經驗, 即某種心理事件這一事實.
      - 是人類在其中可以進行干預, 從而可以回過頭來改變其意義的時間.

17. 末日審判就是向後轉的現在.
      - 紀念是由 "矚目於這場災難, 療治創傷並使死者起死回生" 的關懷所引導.

18. 烏托邦的當下經驗稱之為救贖.
      - 過去的每個時刻都成了當下每個時刻當中的 "日常引述".
        (永恆的燈光是歷史真正存在的一個意像)
      - 未來的幸福存在於與此形成對照的, 我們曾經失敗的經驗之上.
        (對當下疑難的解脫)

19.

2022年2月3日 星期四

天使貓貓: 自我的概念

旅人:
呼應著外面不斷變動的經驗,
自我的意識總是時刻在改變.
從小到大的我都是同一個人?

貓貓:
經驗中的自我總是流變不息.

而在無意識的情況下,
憑藉作為原料的經驗,
產生先驗統覺中的自我.

是一個脫離經驗世界,
沒有固定軌道的可能性.

進而將雜多的生命經驗,
架構出同一性來.

照片: 2021.08.10
文字: 2022.02.03
#天使貓貓
#康德:自我的概念
#經驗中的自我
#先驗統覺中的自我

旅人日記: 再美的事物也會褪去

旅人: 你住的地方有下雪嗎?

朋朋: 上禮拜大風雪.

旅人: 很美,雪白的世界,希望可以覆蓋一切塵囂.

朋朋: 下雪過後都是泥濘.

旅人: 再美的事物也會褪去.

2022.02.03
#朋朋對話
#朋朋拍的